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轻学术”与“重科普”

发布时间:2022-02-22 08:55:36 浏览数:

这里的“轻”与“重”不是“轻视”与“重视”的意思,主要有“轻型”与“厚重”的含义在里面。

随着“百家讲坛”等学者讲座型节目的出现,一批“轻学术”型的图书纷纷问世且销售看好。它们以学术为根基,但不似昔日学术图书般引据经典,正襟危坐,而是轻松简洁,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把一些道理和知识注入读者心中。目前这些图书仍以人文类为主,但科技类(或者谓之科普类)图书也在静悄悄地运作,大有占领下一拨市场的雄心。

其实这种“轻学术”型的科普图书一直就是图书市场上的亮点之一,诸如探险类、生活类、时尚类等科普书都十分畅销和看好。而现在的“轻学术”倾向又为这一势头推波助澜,同时引发出一些争论。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科普就应该迎合大众的需求——给予他们所需要的,而不是灌输他们所厌倦的。对此那些较为专业的科普作家则不以为然,他们更推崇较为厚重的文化性科普,我们姑且称之为“重科普”。他们认为,这类书更能给人以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启迪,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更强的科普意义。

其实这更像是一个伪问题。“轻学术”型科普读物受到欢迎,不一定在于它的内容优秀,而在于它叙述方式的活泼;“重科普”型科普读物有时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同样未必是因为它的内容枯燥,而在于它的叙述方式有所欠缺。事实上厚重的文化性科普并非不能写得生动精彩,而那些时尚生活类科普中也有胡乱拼凑的垃圾。这是一个创作与制作上的问题,其区别不是由两类图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而说到性质的问题,就有一个“什么是读者所需要”的问题。科学素养这种东西,很难说一定是读者主观所需要的。很多人虽然家中电器无数,却连基本的电学定律都不了解——就是学过也忘了。其实这没有关系,因为在一个分工细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我们不需要了解很多工具的基本原理也可以加以使用。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拥有科学的意识,而这是对世界理解与认识的一种视角,是衡量自身素养的一种体现。假如认为读者不需要这些就不去关注这类科普的创作和出版,那么终究有一天,读者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那些错误的世界观的俘虏。

当然,在厚重文化型科普的叙述方式上,确实应该有所注意,此前不是没有因为叙述枯燥而失败的先例。科普读物毕竟是供普通读者阅读的。科技期刊上的艰深论文,假如读不懂那说明你学养不足,应去补课。但对那些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是不能有这一要求的。假如你的作品让他们望而生畏,也许就会把他们推到其他地方去,沉迷于那些“风水”“八卦”之类的伪科普也未可知。而让公众在这种心态下去探讨什么“转基因”和“克隆人”之类的问题,他们所反对的也不是影响人类进程的真正问题,而会陷入无知和空泛的盲从与偏执。

时尚终归是历史的片段,而文化则贯穿了历史的始终。因此是否注重这种厚重文化型科普的创作和出版,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甚至存亡兴衰。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学

上一篇:逐日寇,复东北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