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15 08:41:07 浏览数:

摘要    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大环境下,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等气象科普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与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却值得思考。结合近年来基层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普宣传形式保守、创新不够;二是对气象科普工作支持不够;三是科普展品相对单一、研发欠缺;四是气象科普发布权威性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着重从气象科普融入新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气象科普助力扶贫攻坚、开展互动性应急演练、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宣传等6个方面探讨气象科普新思路,以为基层气象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气象科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159-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气象科普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气象科普事业一方面可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自救能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1    马鞍山市氣象科普工作现状

近年来,马鞍山市各级气象部门尝试“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主要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相对固定时间段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主要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科普志愿者进行气象知识讲解、邀请省市气象专家为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走上街头发送气象科普宣传单页等方式开展。

马鞍山市气象科技馆是安徽省气象部门最早的一座专门用于气象科普活动的场馆,该科技馆现有室内科普活动场所1 050 m2,馆内主要以介绍各种自然灾害和气象知识展板为主;科普讲解员由气象局业务人员组成。

2    气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科普宣传形式保守,创新不够

气象科普工作大多集中于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以发放宣传单页、现场咨询的形式为主,并以开放气象科技馆、参观气象台、观测场等形式为辅,以上服务对象多限于青少年。

2.2    各级部门气象科普工作支持不够

马鞍山气象科普工作以气象学会作为牵头单位,但学会具体事务由业务科人员完成,科普工作者均为兼职,主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防灾减灾中心、气象台的业务人员为主;在实际气象科普工作中,相对于观测、预报业务来说,科普工作仅当作单位的副业来抓,时间充裕,活动形式就丰富一些;时间有限就仅完成规定性工作;缺乏气象科普的相关激励机制,影响科普人员的积极性。

2.3    科普展品相对单一

基层气象科普宣传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基层气象科普外出宣传主要以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防御措施展板、宣传单页为主[1]。马鞍山市气象科技馆年展资源主要包括气象知识杂志、展板和气象模型,但因缺乏维护资金和专职运行维护人员,科技馆内展品设备相对落后。气象科普宣传经费由气象局自主承担,运行经费不足和人力有限是制约气象科普活动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2.4    气象科普发布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复杂天气到来之前,部分网络媒体经常会发布与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严重不符的预报信息,如有的新闻媒体发布“大风降温来袭,未来两天最低气温下降46 ℃,局地下降68 ℃”,这样的标题足够吸引眼球,但却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并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3    提高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对策

3.1    气象科普融入新媒体

公众号中设置科普知识栏,马鞍山市气象局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天气趋势,结合马鞍山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可以单独设置气象科普推广模块,如龙卷风形成机制、大气层、台风、冰雹等科普知识。通过设置关键字查询,提问形式实现气象科普知识查询的功能。同时,结合地方气候特点,提供本地气候信息,气象科普人员在每次气象过程到来之前,将当前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气象科普知识结合起来,满足社会公众对灾害性天气信息的需求,也使社会公众对气象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起到良好的气象科普宣传效果[2]。针对夏季台风天气,根据预报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可能带来的灾害进行详细解读。如2018年,受第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马鞍山市出现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截至8月17日14:00,全市共有21个雨量站点降雨量超过50 mm,最大为87 mm,38个站点出现7级以上阵风,最大为11级,马鞍山市气象局科普人员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对“台风”形成机制进行科普宣传,消除社会公众对灾害性天气的恐慌。

3.2    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进行宣传

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到来之前,通过公众号进行线上宣传,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对气象公众号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活动的传播面,获得更好的活动效果[3]。例如:2018年马鞍山市气象学会联合马鞍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中小学生全民科学素质气象知识竞赛和气象科普作品创作竞赛活动,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上进行宣传并开展报名活动,通过选拔将优秀创作作品推荐到省气象局,参加全省的小学生全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和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会。

3.3    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

公交车是受众面最广的渠道之一,充分利用公交这一重要的流动载体,使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马鞍山市气象局自2018年起与马鞍山卓越广告合作,每天更新未来3 d天气趋势,科普气象知识,把气象科普知识传送到每个市民身边。后期还可以开拓出租车显示屏发布气象科普宣传知识,探索建立流动气象科普宣传点,通过自建屏媒及资源合作等方式,建立社会化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

3.4    氣象科普助力扶贫攻坚

动员气象科普人员为精准扶贫建言献策,利用气象部门优势,全力开展气象精准扶贫,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依托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承接主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现场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立气象为农服务群组,通过微信短信等主动推送气象信息、田间指导服务,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工作品牌。

3.5    开展互动性应急演练

形成以政府部门牵头,以学校、社区、村镇为单位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模拟灾害场景,提高各部门参与积极性,增强科普教育的互动性,变生硬灌输气象知识为主动接收。

3.6    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宣传

如2019年假期档的电影《流浪地球》,影片中地球温度下降到-80 ℃,人们抵御不了严寒,遭遇生存危机。人类在移动地球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地下之城,但是灾难还是一步步在靠近。因此,保护地球,关注天气,应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气象科普可以结合热点对公众进行气象灾害知识宣传,对社会起到警示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4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基层气象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推进科普业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气象科普工作新机制,才能为提升全民气象科普素质、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做出贡献。

5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王云芳.聊城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233.

[2] 周榕贞,林荣惠,王祎婧.互联网时代气象科普的传播[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4):117-119.

[3] 王祎婧,王伟,李招连.微信公众号的气象科普实践探[J].科教论坛,2017,28(19):237-238.

[4] 李大孝.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266.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农业气象服务思考

上一篇:海洋遥感技术资料的计量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