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浅谈安远庙的综合价值

发布时间:2021-08-06 08:42:28 浏览数:

【摘要】本文主要从古建、艺术、历史、科学研究等角度出发,对安远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考证,由此说明安远庙不仅是研究清史、民族史、宗教史、古建筑、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更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安远庙;古建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安远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它东依磬锤峰,西临武烈河,与避暑山庄隔河相对。庙址坐东面西,占地面积约为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1600平方米,庙内共分三进院落。寺庙的式样是仿照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修建的,因此又称“伊犁庙”。主要建筑有:山门、配殿、白台门、回廊、碑亭、普度殿和门楼殿。这座寺庙在风格上明显地保留了原固尔扎庙所固有的民族风格,其中又巧妙的融汇了汉、藏民族的建筑精华,从而使整个庙宇从布局、外观和建筑上,都别具一格,引人瞩目。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安远庙的综合价值,不妥之处请各方指正。

一、古建价值: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一)建筑布局 构思巧妙

安远庙的建筑布局明显地体现出外八庙环绕山庄的众星捧月的布局方式,当登上山庄制高点(锤风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向东眺望,会感到这种布局所产生的强烈的政治效果和艺术效果。为表达清朝皇帝的至高无上、各民族众望所归的政治意图,结合山庄与外八庙的布局关系,而采用与一般城市布局完全不同的众星拱月的手法,体现了布局手法的灵活与巧妙。这对于我们在规划与建设中,如何在布局中体现规划设计的意图、灵活地处理好设计意图与布局形式之间的关系也是个很有益的启示。

(二)移天缩地 仿中有创

安远庙虽是仿伊犁固尔扎庙而建,但也只是模仿外形的主要特征,仔细加以分析,就全然不是原庙了。它采用这种模仿的手法,主要还是传达一种审美的理想,它对客观的处理(模仿),只要求取得主体的对应反响就足够了,因此也就有必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地形、面积、环境、工程做法等)进行新的创造。它摒弃了秦始皇咸阳“写仿六国宫殿”那样照搬原物的办法;也舍弃了隋炀帝建西园,十六院中充斥全国各处物产以显示富有天下的办法;又不取宋徽宗造民岳,只重视豪华奇丽,以工程浩大显示国力雄厚的办法,而使用“移天缩地”仿造景物这些最省力的办法,体现了最巧妙的构思,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三)环境风貌 突出主体

以环境的风貌特征显示某些特定的主体是建筑学中的一种手法。安远庙主体建筑普度殿外观四层,实际三层,黑琉璃瓦覆顶。黑瓦覆顶在寺庙建筑和皇家建筑群中极为罕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有阴阳五行、五方、五色说。他们把物质归类为金、木、水、火、土,此谓五行;把大地割分为东、西、南、北、中,此谓五方;把宇宙附以青、赤、黄、白、黑,此谓五色。五行中的“水”位北,黑色。新疆固尔扎庙曾毁于战火,安远庙黑瓦着顶,意在以水克火。大屋顶高达8.8米,稍大於整个建筑立面的三分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安远庙周围山地宽敞,青松凝翠,普度殿高大雄伟,古刹庄严,这种风貌特征绝不仅限于寺庙建筑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重在表明这座庙宇曾是一个历史的证物,是当时重大事件的纪功碑,也是清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态度。

二、历史价值 :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丰碑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一支——达什达瓦部两千多人,从伊犁迁居热河。乾隆皇帝为使他们能够有一个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于是下令仿照已被毁的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修建了这座寺庙,并御书题额为“安远庙”,有安定、安抚边远之意。

安远庙是乾隆皇帝在平定准噶尔过程中继普宁寺之后,在避暑山庄外修建的第二座喇嘛教寺庙,同时也是清王朝利用宗教结好蒙古民族,加强北部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清朝建立后,内蒙喀尔喀蒙古各部先后臣服,而地处我国西北边疆的厄鲁特蒙古却成为阻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分裂割据势力。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凌死后,准噶尔贵族内部为争夺四部的领导权,展开了一场相互残杀的内讧,准噶尔属下各大部的首领也卷入到这场混战之中。长期的混战,给厄鲁特各部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其达什达瓦部再也不堪战火的侵扰,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在其首领达瓦齐寡妻的率领下,冲破了叛乱分子的阻挠,拒绝喇嘛的煽动,毅然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举部投归清政府,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达什达瓦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叛乱的决心。一路上达什达瓦部众用战刀和鲜血冲开了叛军的追击和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于十月到达清军西北重镇巴里坤。

为了安抚达什达瓦部众,在他们的请求下,乾隆皇帝决定将达什达瓦部迁往当时清王朝在塞外的政治活动中心——承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达什达瓦部众先后分两批到达承德。他们从伊犁出发时尚有6000多人,由于长途跋涉和途中与叛军进行激烈的战斗,最后迁至承德时只剩2136人。四年之中人员损失超过一半以上,达什达瓦部蒙古族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乾隆皇帝对迁居承德的达什达瓦部众甚为关切,将他们重新编为九个佐领,归入驻防八旗,隶属于上三旗。同时拨给牲畜,划出牧场,发放粮饷,并在普宁寺附近的河谷上营建房舍供他们居住,随同迁居的17名喇嘛也安置在普宁寺内。为了使达什达瓦部众安居在异乡的土地上,乾隆皇帝以“蒙古奉佛信喇嘛,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遂仿照伊犁固尔扎庙修建了安远庙。为此,乾隆皇帝在庙里碑文中写道:“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之谓,盖欲绥靖荒服,柔怀远人。”充分体现了清政府利用宗教,怀柔、团结蒙古同胞的民族政策。

安远庙建成后,不仅成为达什达瓦部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也是清王朝用来团结边疆各民族的政治场所。乾隆皇帝每年都要率领各民族王公、台吉到庙内拈香、瞻礼。这座寺庙不仅保留了新疆伊犁河畔原固尔扎庙的建筑风格,更主要的是它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将达什达瓦部蒙古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三、艺术价值: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在外八庙中,安远庙的建筑和规模,远比不上其他寺庙高大雄伟,但它完全打破了汉式寺庙坐北朝南“伽蓝七堂”的传统风格,它依山临河,庙门面西,中轴线直对避暑山庄。安远庙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内外共分三层墙垣,外围墙均用块石砌筑,高五尺左右。寺内分三进院落,山门内是一片广阔的广场,南北各有五间配殿。二层院以汉、藏结合的平台门与一层院分开。第三进院落是由70间廊房组成,正中为主体建筑“普度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族寺庙中常见的“都纲法式”。

普度殿是此庙的主殿,通高27米,殿内四周设走马廊两层,围以栏杆,将大殿内里隔成三层。顶部为八角形藻井,中塑盘龙衔珠图案。殿内正中供奉的主尊是木雕饰漆绿度母佛像,绿度母头戴宝冠,凝神垂目,神态安然。左手擎莲花当胸向外,右手展掌垂于右胸之前,左腿盘坐,右腿微伸向外作“吉祥坐”。佛像身上的臂钏、手镯、璎珞、莲花等物无不精雕细刻,佛身后的木雕背光上勇猛的大鹏金翅鸟、祥云卷草等图案,雕镂层次分明、丰富,与佛像浑然一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殿内四壁一、二、三层分别以白、绿、红色为主调画满了以《佛国源流》和神佛战胜“八可畏”为主要内容的壁画。一层画幅高三米,二层画幅高1.5米。画面有佛国净土的琼楼玉宇,有清代城市、村落风貌、寺塔、山水、人物、花鸟。这些工笔重彩的壁画,以《佛国源流》的内容构图,情节繁变,题材广泛。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多根据佛本行、佛本生各经而创造出的佛、菩萨、弟子、天龙八部像和佛传、因缘以及经变等故事画面,画中有庄严的佛,端庄的菩萨,矫健的天王,凶猛的力士,一个个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是研究清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四、科学价值:历史文化研究的基地

安远庙是清代盛衰及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它发挥着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文化艺术的极佳场所,为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艺术学、考古学、建筑学、园林艺术学、文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高超的造园艺术、精湛的建筑工艺,对当代的园林设计及营造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安远庙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和寺庙建筑群之一,其宫殿和寺庙的设计体现了儒家统一向心的思想,同时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其文化和自然景观做到了完美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兆才.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986.

[2]杨天在.避暑山庄的碑刻及其历史价值[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3]安永瑜,王建平,张孝纪.保护好规划好历史文化名城——承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986.

作者简介:李晖(1969-),女,河北省承德市人,承德市文物局文博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

上一篇:城市导视中听觉设计质量的量化评价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