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破烂王”破坏了谁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2-02-25 10:01:20 浏览数:

翻开8月13日《生活日报》A6版,映入眼帘的头条通栏标题是:

整编“破烂王”,废品回收站统一挂牌

各区都将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我不由想起《齐鲁晚报》2010年6月17日C06版,头条也是通栏标题:

“破烂王”独霸小区引争议

再看看《山东商报》两条相关标题——

2009年8月1日7版头条标题:

《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9月1日起施行

破烂王要到公安部门备案

2009年9月1日标题:

街头破烂王将成“正规军”

《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今日正式实施

笔者从网络一搜索,上至《人民日报》,下到县(市、区)网站,“破烂王”这顶“桂冠”无处不在。

有的给“破烂王”加了引号,有的干脆不加。加不加,在笔者眼里都是一个味道,那就是不友善,甚至可以说是歧视。《齐鲁晚报》还用“独霸”这一贬意甚浓的词眼,确实令人费解。从《齐鲁晚报》6月17日报道的引题我们不难看出,是物业指定专人收废品,不是回收员的个人行为。再说,用个“独占”也比“独霸”好一些吧。而《山东商报》《街头破烂王将成“正规军”》让人联想到的画面,不说大家也能猜到。

笔者每每看到“破烂王”,老是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今天就此一吐为快。

“破烂王”这一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常用。我们称呼收购废品的同志,好听一点的称之为“老师”、“师傅”,差一点的用“喂”、“收废品的”。官方称其为“再生资源回收员”。媒体大概是为了简约,也许是从“蔬菜大王”、“水果大王”一类嫁接过来,将“破烂王”强行塞给再生资源回收员们。只不过,再大的“王”与“破烂”为伍,这“王”之“桂冠”谁也不乐意戴。如果我们按现在的思路延续下去,就会将管厕所的称为“所长”、放鸭的叫“鸭司令”、养鸡的呼为“鸡头”……这还不乱了套?

笔者由“破烂王”想到我们生活在最基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为城市里的人们提供许多艰辛服务,但没有得到城市里人们应有的尊重、关心。我以为,“破烂王”这顶帽子,也许是媒体好心办了坏事,也许是媒体对弱势群體的一种调侃抑或是一种冷漠。“破烂王”破坏了再生资源回收员形象的同时,也损害了媒体自身形象。

我希望媒体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让“破烂王”等类似的称呼走上报端、进入人们视野。

其实改也很容易,就拿残疾人称呼的演变来说吧。从我国发行的两套邮票中可看出变化轨迹。1981年11月10日发行《国际残废人年》纪念邮票,1985年3月15日我国发行《中国残疾人(附捐邮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称“残废”,到了中期就改为“残疾”。一字之差,体现了爱护、关心,更重要的是尊重。智障者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一个群体,原先称之为弱智人,改为智障者谁都能接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当时称城里下岗职工为富余人员。一个叫剩余,一个叫富余,明眼人一看就知公平与否。后来将城里富余称之为下岗职工,最终定性为失业与国际接了轨),他们一度被称作“盲流”,后来被叫作“民工”,后来又改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现在有的叫“新市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点关爱之心,“破烂王”就会从媒体销声匿迹(何况国家都把废品称为再生资源,“破烂”从何谈起,“破烂王”又从何来)。怕就怕不当回事,继续让“破烂王”以及类似的称呼刺伤读者的眼睛,损害那些被强行戴上不雅“桂冠”的人们的形象。

上一篇:浅论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上一篇:关注特殊儿童,共筑和谐社区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