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评析新课程物理试题探索中考命题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1-08-01 08:51:39 浏览数:

摘要:近几年中考命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本文选取淮安市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加以评析,探索中考命题的新动向、新理念。

关键词:中考;物理;命题;评析;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6(S)-0072-4

物理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物理课程中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使学生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以及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中考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笔者从事中考物理命题与研究十多年,现选取淮安市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与各位老师共同评析,探索中考命题的新动向、新理念。

1 关注科学素养与实验操作技能

(淮安2004)意大利的比萨斜塔600多年来“斜而不倒”。300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其更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斜塔究竟有多高呢?图1为比萨斜塔的正面照片,请仔细观察图片,利用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测算出斜塔实际高度,并简单说出推测理由。

评析 试题的背景是比萨斜塔,考查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题目首先通过比萨斜塔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要求学生能正确的选取图片中的游客作为推测斜塔实际高度的着眼点,接着能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测量游客的高度、斜塔的高度,估算游客的高度后,利用数学的比例知识,求得斜塔的实际高度。

本题的考查,一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较高,通过观察、判断,准确选取游客作为标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二是在纸笔测试中通过长度的实际测量,考查学生运用刻度尺的实验操作、读数等能力。而以往用图示的方法仅能考查学生的长度读数能力,对实验操作能力考查不足。

关于在纸笔考试中体现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的理念,2002年淮安市中考试卷中就首次出现过(可能在全国也是首创),如下题:

(淮安2002)2002年5月31日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在韩日隆重开幕。如图2所示,是本届比赛所用的足球图片,请用一把三角尺(板)测量出图片中的足球直径。写出主要测量步骤或方法(可结合画图说明)。

评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和物理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试题体现动手动脑的意识很强。

2 关注社会、自然、生活

(淮安2004)自行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如图3所示,自行车车轮由初期的木轮、铁轮,发展到今天的充气橡胶轮。若将其充气橡胶轮胎换成铁轮子,请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列出二点不妥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 这是一道开放的力学生活题,该题通过自行车轮发展史引出话题,社会文化气息浓厚,是渗透STS教育的好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能够考查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和科学合理的综合想象能力。

(淮安2003)如图4所示为淮安郊区某林场,树木已成材,砍伐后,地面上留有一截树桩。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到林场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此时有一群大雁自右向左迁徙,小刚同学为确定大雁飞行方向拿出指南针,指南针指向如图中所示。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帮助小刚确定磁针A端是______极,此时季节为______季。

评析 本题是以树木年轮和候鸟的迁徙等自然现象作背景,渗透多学科知识的信息题。不少学校有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因而会轻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就自编了这道题,同时教给学生识别方向的几种方法,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淮安200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B.传热

C.导电D.通风

评析 中考不仅是一次终结性评价,而且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本题是联系实际,介绍自然灾难中求生的一种方法。另外,试题的选项集中了铁制管道的基本性能,联系自然,也是一道很好的自编选择题。

3 关注实验探究

(淮安2003)公路积雪对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摆。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行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猜想与假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针对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实验方案及主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交流:除了在路面上撒盐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与设计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实验探究过程。背景设置自然,反映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与社会现象。考查了学生科学的猜想能力(要求说出理由,而不是乱猜)、应用物理知识与技能和物理方法(隐型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与交流”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培养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的意识,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物理问题的意识。这是一道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好题。

(淮安2007)“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争当安全模范公民的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红灯停,绿灯行”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交通信号灯用红、绿灯,而不用蓝色、紫色等其它颜色的灯。对此,小明、小华、小宇三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小明说:人的眼睛对红色光和绿色光比较敏感,用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容易引起视觉反应,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小华说:红色光穿透能力比蓝色、紫色等其它色光强,很远处就能看到;人的眼睛对绿色光敏感。

小宇说: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是国际通用的,并不具有科学依据。

(1)雾天,小明、小华和小宇一起观看路口的红绿灯,收集有关“红色光穿透能力强”的证据。小明和小宇看到红灯亮时,小华却认为红灯不亮,此事实说明红色光引起的视觉效果与________ 有关;三位同学从路口开始远离红绿灯,都观察到红、绿色光强度逐渐减弱,但感到绿色光比红色光减弱得快,这表明色光的穿透能力与__________有关。影响色光穿透能力的因素还有 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条)

(2)依据你的生活经验,并给合学过的物理知识,对小宇的说做出评价:____________。

(3)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分辨红、绿灯颜色的变化。请你描述现行交通信号灯是如何让色盲的行人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的或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回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

(4)随着科技创新,传统的红、绿灯逐渐被超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LED)所替代。LED灯具有亮度高、颜色纯、耗电少、寿命长等特点。简述LED灯的广泛使用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与环境带来的影响:(回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安2008)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小实验是我们学习、研究物理的好方法,也是一种创新。请你用图5所示的塑料吸管和激光笔,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肯定:探究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否定:探究光在空气中不可能是沿曲线传播的。

评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近几年,在中考中科学探究题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往往是对“老问题”、“老情景”的重复,有实验探究模式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从2007年开始,科学探究试题有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环节)化整为零,突出重点的趋势,这样来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取材容易,考查灵活的特点。如2007年考题以常见的“红绿灯”问题为背景,“关爱生命、安全出行”,该题着重考查科学探究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反思与评价;2008年考题,则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性小实验设计,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探究方案设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题所选的背景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现象和常用物品,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题。

4 关注物理规律的理解与逻辑推理

(淮安2006)小华同学查阅课外资料时,获得一幅“220V 40W”白炽灯泡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图像,如图6所示。从图像上能推知,白炽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电阻值。小华想:若将两只相同的这种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源上,两只灯泡实际消耗的总电功率会是多少呢?小华与小明同学交流了这一想法。

小明给出以下解答:

一只灯泡的电阻:

R=U2额/P额=220V×220V/40W

=1 210Ω

两只灯泡串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消耗的总电功率为:

P总=U2/2R=220V×220V/(2×1 210Ω)

=20W

你认为小明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你说明不正确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评析 本题是以小华同学查阅资料作为问题背景的情境计算题。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图像,收集信息、分析、计算与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计算题格式,如同一名“教师”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该题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的意义要有深刻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淮安2008)一台电视机出了故障,经检查是一只阻值为2kΩ的定值电阻器被烧坏,通过分析电路图知道这个电阻器的工作电压为30V。现在手头有如图7所示的四只定值电阻,每只电阻上都标有它的阻值和额定功率。欲用现有的电阻组成等效代用电阻,替换被烧坏的那只电阻,请你通过简单计算,设计出所代用方案,并说明其可行性。

评析 近年来,新课程对计算题的要求大大降低,从而使初中物理考查有物理现象和规律“常识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从形象性思维向理性化的抽象性思维发展,也不能满足高中进一步学习物理的需要。所以,在不超出初中物理知识范围(课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逻辑分析、建模和推理的考查,有助学生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点上,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分析、推理、表达能力和对电功率、串并联等效电阻等概念的理解。此题计算简单,解题、判断方法多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作答,是一道有特色的计算推理题。

中考命题是充满挑战和智慧的工作,体现命题者的专业素养及对课标、教材、学生的认识,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栏目编辑张正严)

上一篇:风电技术应用于果园用电的设计项目研究报告

上一篇:中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