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关于规范汉语人名拼写形式的讨论

发布时间:2022-02-15 08:40:48 浏览数:

一、 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的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期刊的目录、眉题、著者姓名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主要责任者项目等所在位置汉语人名的拼写情况,发现满足“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1]36和基本满足“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2]163要求。但多数期刊没有遵照“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中国著者姓名不得缩写”[2]163的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语人名时,没有统一的规范形式,同一个人名的拼写形式非常混乱。汉语人名在不同的期刊中采用不同的拼写形式,甚至在同一本期刊的不同位置上拼写形式也不同。用Xi代表姓氏字母,Yi和Zi代表名字母(i=1表示声母,i=2表示韵母),归纳20种期刊的人名拼写形式,发现有7类不少于10种形式:

①X1x2Y1y2z1z2, 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②X1X2Y1y2z1z2, 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

③X1X2Y1y2z1z2,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之间加“-”号;

④X1X2Y1.Z1.或X1X2Y1 Z1,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的每个字首字母大写、缩写;

⑤X1X2Y1 或X1X2Y1.,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双字名被缩写成第一个字的首字母;

⑥Y1y2z1z2,X1Z2或者Y1y2z1z2 X1Z2,名前姓后,名与姓之间用“,”号或字空间隔。

⑦Y.X1x2,名前姓后,形式类似于⑥,但名被缩写。

为了不至于因重名和音同字不同造成张冠李戴,笔者进一步选择了自己熟悉的8种气象类期刊进行分析,用以说明中国人名的拼写形式在科技类期刊中的混乱状况。

首先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丁一汇院士的名字为例,在3种期刊中有7种拼写形式,特别是在文献[5]中,一本期刊竟然将一个人的名字用4种形式呈现给读者,见表1。

为了说明表1的情况不是个例,再以著名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的名字为例,在文献[5]中找到了李院士的名字拼写形式有5种,见表2。

再以其他人名为例仍可列举表1和表2的情况。如果将多个人名共同比较,并将期刊样本不限于上述气象期刊,则可以找出前述的不少于10种拼写形式。因此在英文科技期刊中,中国人名拼写形式混乱、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在表1和表2列举的期刊中,同一人名在不同的位置拼写形式混乱。在文献著录的责任者项中,显然并没有采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以下简称《新标准》)。

分析《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热带气象学报》5种中文期刊,在其英文目录、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中,中国人名的拼写形式比较统一,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写,首字母大写”的形式。在参考文献著录中,可能因为所涉及英文文献来源广泛程度和数量有限,都较好地采用了《新标准》,没有发现将名缩写的情况。

二、 有关中国人名的拼写规范和《新标准》要求

中国人名的汉语拼音拼写形式早就有相应的规范,按照规范同一人名的拼写形式是唯一的。

1.有关用汉语拼音拼写汉语人名的规定

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1]26(GB/T 3259—1992,5.7)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36(GB/T 16159—1996,4.2.3)规定:“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108规定:“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名的连写部分,开头都用大写;汉语姓名在对外的文件书刊中可以省略调号”。按照上述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我国人名的拼写只有第①类即X1x2Y1y2z1z2,的拼写形式是唯一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护照》上就使用这种拼写形式。

《新标准》明确规定了“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方式”和“中国人名不得缩写”,但没有明确大小写形式,而在举例中采用姓氏全大写的形式。据此,前述的7类形式中,第①类即X1x2Y1y2z1z2属于规范形式是毫无疑问的,而第②类即X1X2Y1y2z1z2的形式符合《新标准》中的举例,但不符合其他相关规定或标准,这将给今后的文献著录者留下一定的发挥空间。依笔者看,这样的举例应属于《新标准》的缺憾。

2.国际上早已认可中国汉语拼音标准

自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实施以后,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我国提出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的提案获得通过;在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出关于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各种拉丁字母文字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标准的通知;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也就是说,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早已是国际通行的拼写标准,国际上承认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拼写汉语人名。

因此,目前汉语人名拼写形式的混乱状况,既不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规和规范而造成,也不存在得到国际上认可的障碍。

三、 讨论

依上所述,无论从国家法律、规定方面,还是在国家标准中,汉语拼音人名的拼写形式只有X1x2Y1y2z1z2是唯一正确的,并且这一形式也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拼写标准。那么为什么在我国科技期刊中会存在如此混乱的现状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在《汉语拼音方案》实施前,我国人名拼写形式使用过多种方案,造成汉语人名的拼写形成混乱格局。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实施到1976年《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出台的期间,在出版物中汉语人名的拼写仍无细章可循。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测绘总局和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充分考虑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性问题,规定“一些常见的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原来有惯用拼写的(如孔夫子Confucius、孙逸仙Sun Yat-sen等)可以不改”和“海外华侨及外籍华人、华裔的姓名,均以本人惯用拼法为准”等条款,并且规定了在改变拼写法之前,按惯用拼写法书写和印刷的出版物等,必要时可以继续使用,新印制时应采用新拼法。这些尊重事实,旨在更好地规范我国人名对外拼写的规定,在执行中却产生了许多“例外”,出现执行“偏软”、混乱时间偏长的现象。

2.混淆国外习惯和国际标准

一般认为,外国人的名字有“名在前、姓在后、名可以缩写的习惯”。为了让外国人习惯,就不顾自己国家的标准或规范(也有不熟悉规范的情况),并且常在“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下进行。殊不知,以汉语拼音拼写的汉语人名,做不到也无须让外国人“很习惯”,“与国际接轨”是与国际上的规范(如ISO)接轨,并不是与哪些外国人个人习惯接轨。联合国与ISO都采用了我国人名的汉语拼音拼写法,就是已经能够与国际接轨了。事实上,国外的出版者一向尊重作者的署名,尊重其他民族的署名习惯,一般不会改动原作者或来自信息源的人名的书写形式。反到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混乱状况让外国人无所适从,常常有“中国人的名字可以随便写吗?”的困惑。

3.出版者和作者是造成人名拼写混乱的根源

出版者熟悉我国有关汉语人名的拼写规定,但过多考虑“外国人的习惯”和避免中国人姓被缩写或双字名被缩写成单字名,编辑部往往在刊登稿件时对投稿者的姓名进行全刊统一的修订。例如:为了避免姓被缩写,规定了姓字母全大写;为了避免双字名被缩写成单字名,要在双字名之间加“_”号(可能是受“威妥码”的影响)。在良好的愿望超出国家制定的规范的情况下,徒增了人名拼写的形式。

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全面熟悉人名的拼写规范,但都会正确地使用汉语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问题是投稿国内期刊时没有把自己的汉语拼音名当成是法定、唯一的,存在向国内期刊投稿时任凭出版者修改拼写形式,而向国外期刊投稿时,主动考虑国外读者的习惯,造成自己的名字拼写形式不固定。负责任的期刊,在文章正式刊出前,都要给作者看校样,如果这时候作者能够认真核对自己的名字,坚持使用唯一、正确的拼写形式,编辑部一般会尊重作者的意见,特别是国外的期刊更是如此。如果编辑和作者对待拼写姓名与汉语名字一样严肃,那么汉语人名的拼音拼写形式的混乱状况很快会成为历史。

作者署名拼写不规范,在源头上造成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责任者姓名拼写混乱。

4.《新标准》的举例为今后人名拼写规范化留下了遗憾

《新标准》明确规定中国人名不得缩写,对改善人名拼写形式混乱状况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没有明确大小写形式并不是问题,因为在其之前的若干有关规定明确了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这些规定仍然还要遵守。问题是《新规定》的举例采取姓字母全大写的形式,为这种不规范的拼写形式提供了依据。

四、 结束语

规范中国人名拼写形式的意义毋须赘述,严格遵守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和各项国家标准是编辑的基本业务素质。出版工作者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规范目前人名拼写形式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如果将人名拼写纳入到出版物质量控制体系中,像量和单位一样详细写入差错认定细则,对缩短人名拼写混乱的时间会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 段明莲,陈浩元.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Oceanic Meteorology.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J]. 2006, 12(2).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6.

[4] 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 2006, 2(6).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5]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 2006, 23(6).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6]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J]. 2006,20(1).Beijing: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

上一篇: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上一篇:梯级水电站水库统一调度技术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