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英语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11-16 08:06:01 浏览数: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论文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论文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刍议

【摘要】 环境公益诉讼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而引起关注,作为一

个还没有法律规定的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尽管我国司法实 践中也出现了环境公益诉讼案例,在制度还未确立的情况下,某些做法是需要做 法律上的探讨的。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已经没有争议了, 关键问题是制度的设 计,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问题,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必 要的探讨。本文仅作些探索的分析,而不是为制度设计何种主体具有原告的资格, 我们首先需要将问题解释活楚,使设计出的制度能够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伴随着环境问题增加,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日益受到关注,理论和实务上 都有很多探讨,司法实践中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这些理论为我们建设环境公益 诉讼提供很多的构想,有很多可以借鉴的观点,这些成果的对发展公益诉讼是有 益的。这方面的争论很多,现在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 我们国家在环境公 益诉讼制度上的建设还是比较少的, 当然,就某些地方而言,已经作出了一些实 质性的探索,如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等设立环境保护审判庭。

 关于这方面的案例 也不断出现,如20xx年北大师生诉中石油公司松花7工水污染案、 20xx年海珠区 检察院诉洗水厂水污染案和华活嘉园小区绿地环境公益诉讼案等。 这些案件也暴

露初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理论建设的一些不足,因而建设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 度,是需要有完善的理论基础的。实践上,陈国庆、蔡守秋、吕忠梅等一批学者 也积极为此提出议案。

一、从利害关系看主体问题

公益诉讼是指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 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1]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划分于罗马 法,相对与私益诉讼而言,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当然, 去绝对的划分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是没有意义的。 我国现有的的法律体系中没有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环境保护法》中也没有赋予公民、法人因行政 机关因环境公益受损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

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 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是说非利 害关系人无权提起行政诉讼的,能够起诉的原告只能是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行政 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民事诉讼法中同样没有环境公益诉讼的规

定。但是我们要看待当前法律制度不是是否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 而是对于诉讼

主体而言,环境公益诉讼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认定原告是否合乎我国现有的法律 规定。

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对未发生的法律损害事实加 以排除,是环境问题危害性认识的一种必要救济方式。

 民事诉讼中提出过诉的利 益理论,这个理论在形成之初便是一个重要概念,诉的利益是诉讼的前提之一, 是对诉讼的形成的一个必要要件,当事人只有具备诉讼利益,才能进行诉讼,否 则,法院将不予受理。[2]事实上,这是一种在民事上应用很多的理论,但在建 立环境公益诉讼则不能完全按照此理论确定主体,因为环境破坏并非必然造成他 人的实质侵害,环境破坏却乂会对公共环境产生影响。没有利益就没有诉权,在 环境公益诉讼中,这种利益是体现在公共利益之上的。

 诉讼中,有利害关系的主 体是诉讼主体,而审查主体时,不是必然要对是否是直接受害者这样的主体资格 加以区分,而且事实上要区分是否是环境破坏产生的直接承受者是很难的, 之前

便已说过,公益与私益没有绝对界限的。

我们要了解的是,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不是必需以发生实质性的损害为前 提,我们只需要对环境的状况进行合理的判断, 认定其有环境破坏的可能,便可 提起诉讼,即根据判断的情况将损害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用较小的司法投入 保护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利益,节约了社会资源”。 [3]环境公益诉讼从一定程度

上看需要有预防性,在提起诉讼时不是必须发生损害后果才有资格提起诉讼的, 判断其诉讼利益即为具有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危害的结果有可能还未产生,此时 的诉讼主体并没有受到损害,用利害关系来确定是不具可操作性的。

二、公益诉讼的分类问题

公益诉讼都是有争议的,对其分类自然有很多。现在很多有关探讨在概念 上的争论,是对理论划分的争论,这些划分的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操作情形来 分门别类,很多是直观的,从概念上来区分的。环境公益诉讼的划分有很多,有 的学者就根据起诉针对的主体不同,即是否是针对行政机关提起的诉讼,将公益 诉讼划分为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4]关于公益诉讼适用的到底是什么 样的制度,也有不同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论文第 2页的见解,主要在于适用民事诉 讼还是行政诉讼,还有的学者就提出诉讼制度应当是特殊的制度, 用特殊的司法 程序来规范。

区分诉讼的种类在于更好的进行诉讼管理,作为法律这一手段,其中的平 等与公平当然是被考虑的基本因素。我们所看到的环境保护在司法上的不足是有 某些直接的环境问题的受害人,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提起公益诉讼,而如果非直 接的受害者来提起诉讼,他们并不是直接的利益受损者,在诉讼被告方看来是不

公平的。从诉讼主体的地位上来看,双方并不平等,原告方是公民,届于私权利, 如根据民事和行政诉讼的分类,被告方如是行政机关则是行政公益诉讼, 这种公 私对抗的司法模式显然是不公平的。有的学者在此引入国外的“私人检察总长” 制度,即赋予起诉的原告方私检察长的身份, 代表公众起诉,使得双方能够达到 平衡。[5]事实上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如原告方被赋予了检察长的身份后,而 若被告方是民事主体,诉讼乂是民事上的公益诉讼,那么双方地位乂不平等了。

环境公益诉讼应当是一种特别的诉讼,它的形成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因而 其提起诉讼的主体是代表社会的全体成员,针对环境问题,要求获得环境的利益, 这是一种维护个人与环境破坏者以及政府机关平衡的方式。 [6]

我们要区分的只是关于原告起诉是否合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否能 够达到利益的平衡。从实践上看,公益诉讼是一种公共资源配置的诉求, 而不是 个人利益的诉讼,现在在实践中的很多案例多是区分不活的。20xx年12月7日, 北大六师生针对松花7工环境破坏,向黑龙7工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 判决被告赔偿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设立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基金, 以恢复松花江 流域的生态平衡,最终法院口头拒绝受理本案。这起案件是以维护公共利益兼提 出赔偿请求的案件,一般来说,提出赔偿请求便不是公益诉讼, 但此案提出赔偿 目的是为了社会环境的公共需求,也可以是公益诉讼。本案最终没有受理起诉, 这也是当前许多环保案件所面临的情况,由于我们国家没有法律规定环境公益诉 讼原告的地位,现有的制度也是没有授权某个主体原告资格。

 实践中有也有受理 了的案件,如华活嘉园小区绿地环境公益诉讼案, 但是在这些案件表现为个人利 益的诉求,参照更多的是民事诉讼制度,严格的说,这些并不是环境公益诉讼。

 我们建立的不一定是一个脱离民事和行政诉讼的制度,只是没有必要对其中的分 类做过多的细化,区分的过于活楚反而是一种束缚,环境公益诉讼“只是一种与 原告资格认定相关的诉讼方式和手段”。[7]

三、主体的确定问题

原告资格的认定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核心问题,赋予何种主体的原告资格, 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主要包括公民个人、环保团体机构、检察院等几类。

 扩大主体的范围也是许多人都接受的观点, 还有的学者提出,不应明确具体的诉 讼主体,而是采用特别方式来确定主体。王灿发教授就提出,可以通过某人起诉, 由法院请示最高院作出司法解释,来明确控告权的诉权性质。环境公益诉讼的产 生即是由于许多利益相互冲突的结果,环境公益诉讼在于协调这些利益,既然是 一个还没有形成的制度,那么实践的探索显得尤为可贵,司法实践中检验这对冲 突的调和。从现实来看,是可以大胆假设的,但需要小心求证。

1、公民个人。公民个人作为社会运行的直接参与者,积极参与实行社会管

理是有利于规范得到实行的,但是这种广泛性的参与权却不一定能带来广泛的解 决。现有法律中关于公民个人参与的规定过窄, 实际操作很难,现有的政治和司

法环境下,公民个人作为诉讼主体,显得比较弱势,而规定中乂缺乏激励机制, 在法制观念不够健全的今天,期望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是很难的。

 个 人参与诉讼的不足还在于,“个人诉讼是一种勇敢者的诉讼,当勇敢者缺位时就 会导致环境损害所涉及的环境公共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8]因而环境公益诉讼

制度需要调动公众参与诉讼的积极性,协调公民个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不平衡关 系。

2、 环保团体和组织。环保机关参与诉讼,相较于个人来说,有更强的组织 性,能更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但是这种参与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 生之后的参与,彳艮难预防和弥补环境损害的发生。我们国家现在的环保组织的发 展虽快,但仍然在起步阶段,组织力量还很薄弱,就专业性、管理规范性、参与

性等众多方面而言还有欠缺。但是其具有很多较其他主体更大的优势, 最明显就 在于组织性和专业性,作为环境问题的参与者,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至少在监 督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这种监督是因其在各个关系中是比较中立的一方。

3、 检察机关。由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现在较多人接受的观点,而且 在实践中也有很多案例即是检察院提起诉讼的, 利用国家机关来规范环境诉讼自 然是能够更好的促使纠纷解决。汪劲教授认为,“公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体制和机 制因素是影响和制约环境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关键因素”。这个公权力在机制中, 利用国家机关相互来制约彼此,这是对公权利的充分利用,但交给国家机关,不 是必然交给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方,检察机关的制约是很多的。

首先,提出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是认为检察机关已是现有的公诉机关, 是一个有公

诉权的国家机关,但从法律地位上来说,这只是由于其有法律赋予的公诉权, 这 个权利同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权是不同的。

 检察院是在行使国家追究和处罚犯罪 的权限,当然,国家也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赋予检察院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的, 但是这和检察机关的地位和功能不符,且容易造成功能上的紊乱。其次,作为一 个公诉机关,检察院对环境问题的专业性显得不足,环境问题不但包含法律问题, 还有技术问题,就现在来说检察院还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环境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众多方面的 合理联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的设定也需要充分考量这些因素, 我们可以利用的 法律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因而原告的主体并不限于上述几类,具体是检察机关 或是其他主体,需要进一步认证的,可以说,现在的争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梁慧星等著,《关于公益诉讼》,载自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361 Mo

参见胡建森,《行政诉讼法修改研究》【H,浙7工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见王太高:《论行政公益诉讼》,载《法学研究》,20xx年第5期。

见别涛,《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构想》,载《环境保护》,20xx年第12 期。

张晓玲,《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讨》,载《法学评论》,20xx年第6 期。

张艳蕊,《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载《行政法学研究》,20xx 年第3期

汪劲:《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何时才能浮出水面?〉〉,见别涛主编,《环 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见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载《法商研究》,20xx年第6期。

(编辑:琛哥)

上一篇:XX国际经济与贸易心得体会

上一篇:[表扬信]商场拾金不昧表扬信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