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模式再探

发布时间:2022-03-06 08:51:06 浏览数:

摘 要 目前,我国实施的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及学区化办学模式。这些合作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须要我们总结经验、反思提高。在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避免过渡“卷入”,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城乡学校要避免同质化,走“和而不同”的特色之路;农村薄弱学校要摆脱依赖思想,走“内生型”自强之路。

关键词 农村 薄弱学校 合作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探索实施的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及学区化办学模式。这些合作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须要我们总结经验、反思提高,因地制宜、借力发展,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模式概述

近年来,为了使农村薄弱学校步入快速发展之路,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差异较大,所以,我国多年来积极倡导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的深度变革。过去的“手拉手”,更多的是尽义务,现在的捆绑发展模式涉及到办学机制的改革。“捆绑”的目的是快速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涉及到三个基本因素:地方政府、参与援助学校、受援学校。从我国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起主导作用,制定合作制度,选择合作学校,投入合作经费,监管合作过程,评价合作效果。参与援助的学校一般是城市优质学校,这些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受援学校是农村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生源锐减,办学条件差,学校朝不保夕,群众不满意。受援学校从借鉴、学习,变为融入和变革,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特色办学。

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亟待厘清。从我国实施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主导作用演变为大包大揽,从制度设计到合作评价,地方政府包揽太多的事务,使得捆绑双方自觉、自愿意识较弱。所以,地方政府重在引导,捆绑双方根据各自需求、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合作发展。二是捆绑发展过程中的援助者强势而受援者“失语”。城乡学校的文化背景不同、难以形成合力,难以产生动力需要,须重构良好的合作发展机制。三是农村学校“乡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问题。我们须关注如何使乡土文化成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而不是在“被捆绑”和“被援助”中丧失自我,农村学校在捆绑发展中应该走特色化之路,而不是复制城市教育。

2.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探索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如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等。我国上海市最早实施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它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通过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委托给其他优质学校或教育专业机构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方式[1]。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优质学校委托管理模式,即政府将薄弱学校委托给城市优质学校进行管理。该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城市优质学校帮助和引导薄弱学校进行改造,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教育专业机构委托管理模式,即政府将薄弱学校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教育专业机构进行管理。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薄弱学校委托给优质的教育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為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优秀校长的管理经验逐步转化为薄弱学校的管理实践,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被认可、接受、以及转化为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本土化改造,薄弱学校自主造血的功能逐步形成。但是,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定完善的准入与退出制度,规范委托管理市场的秩序;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委托管理的效果;三是构建完善的委托管理监督体系,实现委托管理责任的全覆盖。总之,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委托双方的积极性,薄弱学校才会步入快速发展的道路。

3.集团化办学模式

我国集团化办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我国集团化办学大致经历了职业教育集团、民办教育集团、基础教育集团的过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质上是学校组织的改进。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划分补差模式、嫁接模式及共生模式三种形式[2]。补差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以“补短板”为主要行动逻辑,旨在通过查找差距,对薄弱学校进行补偿,往往发生在集团化办学的初级阶段。嫁接模式是以权威为主导,以“优化结构”为主要行动逻辑,旨在通过学校结构调整实现办学的规模效应,获得学校各组织自身发展。这种模式发生在集团化办学的中级阶段。共生模式以协同作用为动力,以“自组织”为主要行动逻辑,是以每所学校自身的确立和自律为前提的共同关系,旨在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高级阶段,也是集团化办学追求的理想模式。

集团化办学对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集团化办学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有利于激发薄弱学校的办学活力。为了促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逐步解决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制度规范、产权清晰、权责匹配及模式多样等问题。

4.学区化办学模式

学区制历史悠久,在欧美国家,学区制已有几百年历史。美国学区产生于十八世纪,源于“巡回教学”,是美国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学生上学的区域单位。学区承担着管理学校日常工作的职责。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教育计划,确定入学年龄,划分入学片区,设置课程,编制教育预算,依法征收教育税,管理教职员人事,维修管理校舍,购置教材教具,为学生提供交通工具等[3]。法国学区始于拿破仑时代,法国实施的是大学区制,学区是连接中央和地方教育的桥梁,学区是法国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区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并领导下属省教育局具体落实,同时,学区与相关部门共同发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职能[4]。在我国,学区制还是一个正在探索的制度或治理结构。从国民政府时期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大学区制”开始,我国学区制经历了“大学区制”“学区”“学区一体化”“学区制”的演变,走过了起步、摸索、变革、深化的发展历程[5]。目前,我国实施的学区制是在区域内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形成的新型教育治理关系,是一种基于学区自主办学的组织管理制度变革,是建立在现代学校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学区化办学是我国办学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变革,实施学区化办学有助于推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区域学校布局生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学区化办学在我国处于探索阶段,学区化办学面临合法性质询、同质化危机、科层化陷阱、迟效性阻滞等挑战[6]。走出学区化办学的困境,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远景规划,科学划分学区,探索运行机制,引导学区化办学由他主向自主转变,积极探索学区制“自治”“主动”“内生”“开放”的教育治理体系。

二、对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模式的思考

我国各地在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须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和完善,进而提高合作效果。

1.政府要避免过度“卷入”,强化政策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各地采用了多种合作模式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要继续发挥政府力量,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同时要避免过度“卷入”问题。一是政府需要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发挥主导作用、引领作用。二是政府要简政放权,减少对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发展的过多干预,要突破过去单一的控制理念和“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方式,为城乡学校合作发展创造更多自主的空间。三是政府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关注各方的利益,避免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四是逐步让农村薄弱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性,要引导薄弱学校将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因地制宜,要引导薄弱学校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2.城乡学校要避免同质化,走“和而不同”的特色之路

在城乡学校合作发展过程中,城市优质学校既要对农村薄弱学校支持与引领,也要保持彼此的特色性和差异性,要避免同质化,走“和而不同”的特色之路。一是尊重城乡教育的文化差异,凸显农村薄弱学校的本土特性。尊重城乡教育的文化差异是城乡学校合作的基础,城市学校要避免将城市化倾向的价值理念强加给农村学校,农村学校要立足本土文化,学习城市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但不能刻意模仿,要走特色之路。二是研究农村薄弱学校的实际现状,避免出现“水土不服”。城市优质学校教育资源丰富,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农村薄弱学校是跟随者和帮扶对象。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力推动型合作发展模式,容易形成向农村学校推广甚至复制城市学校的办学经验,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在合作过程中要研究农村薄弱学校的实际现状,城市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进入农村薄弱学校,要进行“本土化”改造。三是形成区域性办学特色,避免教育的同质化。在合作发展过程中,坚持发展城乡教育的各自优势与特色,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进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3.农村薄弱学校要摆脱依赖思想,走“内生型”自强之路

农村薄弱学校在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摆脱依附思想,走“内生型”自强之路。一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展,必须提高教师素养。教师要树立自信心,唤醒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加强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要自我反思,终身学习;要树立“我”即专家的信念,提升自身的教育研究力。二是借鉴特色经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薄弱学校合作发展过程中,各地创生了丰富的实践模式和经验,这些特色经验可以为我所用。同时,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薄弱学校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农村薄弱学校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真正使每个学生“尚自然、展个性”。三是重塑学校文化,营造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农村薄弱学校在合作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還应重建教师的专业自信,让教师成为价值建构的主体;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积极构建和践行学校愿景,加速推进学校走特色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亮,林天伦.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制度建设: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5(5).

[2] 孟繁华,张蕾,佘勇.试论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三大模式[J].教育研究,2016(10).

[3] 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方友忠,马燕生.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5(19).

[5] 程艳霞.从捆绑式区域管理到学区制治理的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6] 郭丹丹,郑金洲.学区化办学:预期、挑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上一篇:公平视角下政府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

上一篇:中国教育法律体系近代化轨迹的历史考察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