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十一五”宁波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1 08:52:32 浏览数:

“十五”期间,宁波市工业系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主要奋斗目标,为“十一五”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十五”期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4%。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5亿元,工业总产值472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2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54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2.8倍、3.3倍、2.6倍和2.9倍。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1531亿元,是“九五”末的5.1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4%。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5大临港产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重要机械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与新能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10个重点优势行业(合称“510产业”)进一步发展,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有了新的改善。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8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4家、超10亿元的46家、超亿元的696家,分别是“九五”末的2.78倍、4倍、4倍、4.1倍。雅戈尔、奥克斯等12家工业企业还列入“2005中国制造业500强”。

四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全市有240多种工业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10位,其中110个产品居同行业首位。2005年底,我市已有11个“中国驰名商标”、35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雅戈尔等12个品牌荣登“2005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5家企业的商标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驰名商标”。2005年,我市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五是工业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1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近3倍。200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379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57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3倍和2.8倍;新开工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零土地技改”项目占总项目数的72%。

六是开放型工业进一步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371亿元,是“九五”末3.4倍,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8.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4%和53.4%,分别比“九五”末提高了6个和11.6个百分点。工业引进外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逐步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6.6倍和3.4倍。

七是增长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十五”期间,我市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来抓。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省级、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8家和3家,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60家和3家;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其中国家级66家,分别是“九五”末的3.2倍和5.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34万元/人,比“九五”末增长58.7%。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10年,我市工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是:

——工业经济总量。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00亿元,“510产业”产值85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90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2%和13%。

——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市级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00家(国家级1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以上。

——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1家、超10亿元企业110家、超1亿元企业1100家、规模以上企业11000家(简称“411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格局。

——产业集群水平。工业园区化率达到75%;培育10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优势产品制造基地。

——区域品牌建设。力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1—2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分别达到60个和25个,省级名牌和省著名商标分别达到200个和300个,培育国家级品牌集群3—5个。

——工业循环经济。基本确立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20%左右、能耗降低15%左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投资。到2010年,工业投资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市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实施企业创新战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设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开发对推动结构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设立宁波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健全区域性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大扶持市研发园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宁波国际软件园等,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大院大所”的作用,全面推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开展科技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管理咨询、技术经纪、专利事务等科技中介服务,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三是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

二、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推进“品牌之都”建设

一是促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优势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明确品牌培育方向、目标和重点。强化引导,推动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环保、社会责任等各种国际认证。推动已创全国性品牌的企业提高品牌档次,向国际性品牌发展,增强品牌竞争力。推进贴牌企业自创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引导创品牌企业提高质量、检测、营销、策划等各项管理水平。帮助优势企业通过去境外收购现有品牌等方式培育自有品牌。进一步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参与制订国际标准。二是健全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对创市级以上名牌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帮助品牌企业争取国家扶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借鉴“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建设的经验,在6大产业集聚区,以“510产业”为重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围绕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品牌。四是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制定地方性法规,营造保护品牌的良好法制环境。培育企业自我保护、行业协会共同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品牌保护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

三、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是强化产业投资政策导向。根据国家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围绕实施“510”产业升级工程,完善我市产业投资政策。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鼓励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限制工艺技术落后、产能严重过剩、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限期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二是加强重点投资项目的实施。设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土地专项指标,根据项目的带动性、技术先进性等条件,择优确定一批重大结构调整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定期报告制和协调推进制,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资金等重大问题,促使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三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深化沿海、沿湾、沿路3条工业产业带,6大产业集聚区、13个产业园区、1个城市工业区块的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按照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区,鼓励老企业进园区,特定产业进特定园区的要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和支持重点园区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培育园区的产业特色。同时,大力扶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区域性块状特色经济,延伸和优化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

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一是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按产业政策和产业链招商引资,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大力推进“以外引外、以民引外”,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形成多元化利用外资格局。引导企业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实施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和巩固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境外上市、国际融资等方式,拓展民营企业境外融资渠道。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推进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外研发工作或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设计中心、产品分销中心、采购网络等,提高利用国外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与服务,拓展全球市场空间。三是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完善产业损害调查的工作网络,开展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方面的培训,增强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产业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强对内开放。进一步吸引市外知识、资本密集型企业前来宁波投资;鼓励企业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到市外开展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建立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加工基地,拓展新空间。

五、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一批强势企业。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上市、兼并、联合、重组、要素支持、促进创新等措施,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居行业前列的强势企业。二是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融入国际国内大企业的产业链,向“专、精、特、新、高”方向发展。大力培植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行为特征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发展以促进技术进步为主的创新服务体系、以融资为主的信用担保体系、以人才培育和管理咨询为主的智力支撑体系、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支撑体系、以提供发展空间等为主的创业支撑体系。

我们还要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

(作者系宁波市经委主任)

上一篇:2007年11月全国工业生产与消费状况监测

上一篇:商贸集群引导白云新经济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