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在“大”字与“小”器间感悟人生

发布时间:2021-08-20 10:12:02 浏览数:

身着紫红色丝绸唐装短袖,外套无袖黑色长衫,略显斑白的头发随意束在脑后,不久前的一个盛夏,被誉为“台湾微雕第一人”的陈逢显先生儒雅亮相西安。

在西安参访期间,陈逢显与书法家张珂相遇相识,两人_见如故,结为好友,张珂向陈逢显赠送了自己的作品集和书法作品。

生活的真诚可以感动人,艺术的真诚则可以感染人。当书法家与微雕家相遇,当书法艺术与微雕艺术碰撞,带来的更多是真诚而深刻的感悟。

说起来,两人的艺术创俐以乎有着很大的不同,陈逢显善制“小器”,而张珂则善书“大字”,大小之间,天地之差。

作为一代微雕大师,陈逢显的微雕作品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往往可将煌煌大作收于纤毫之间,如在蜻蜒薄翼上书写20首唐诗;在小花瓣上写一篇“孙中山遗嘱”……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创意,在他手中一一成为真实的艺术珍品。

而张珂的书法艺术又别有一番景象,他的字大气磅礴而不粗糙,从容淡定而不狂妄,沉稳劲健而不呆板。尤其是他的榜书,庄重稳健,古穆雄浑,无论大小都不失形体与笔法,不失神韵与自然。

但实际上,两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人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修为。书法之美,虚实相映,挥洒自然,是书法家对美的诠释,微雕之美,细腻精粹,如神来之笔,是微雕家精细的抚摩。

在两人看来,书法与微雕,虽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却又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两者的创作都讲究手到、心到、意到缺—不可,追求细心、静心、耐心三心台一。

张珂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自幼受家庭影响,熟读诗书,加之数十年来读碑研帖临池不辍,他的书法作品,将个人的生活感受、知识修养以及思想境界等不动声色地折射出来,恰台“书为心画”之说。在他看来,书法作品不单是笔墨技巧,更是艺术家瞬间心境对艺术的理解和文字内涵的追求。

张珂的书法作品或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或恣肆跌宕,飞扬飘洒;或饱蘸激情,浪花四溅;或墨色酣畅,却狂而不躁,怒而不张。如他本人,仿佛一位隐士,在纷纷扰扰的大都市间,怀着浓浓的笔墨之意,隐于市,悟于心,挥毫纸上,了然心间。

陈逢显自幼喜爱书画,早年就读台北稻江高中美工科,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功底。他的作品小到极致,以刀为笔,以石为纸,以“精”和“微”见长,功力和积淀都会在细微处显出不同凡响。微刻创作不仅讲究刀法,更重要的是意在刀先,情在刀中,微观在握。

对于微雕家来说,没有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不可想象的。历代微雕艺术家都喜欢在各种微物之上雕刻古诗词。在品诗、赏字,享受双重美感的同时,感知书法与微雕结合的美学形式以及感悟物态、内蕴等相谐的境界,品味它们各自独立又融合相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与微雕的小中见大相比,张珂的书法则是大中有细,看似自由洒脱,实则一丝不苟,于起笔落墨间悟其人生态度,温文尔雅,细致入微,朴实沉稳,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状态、文学修为等尽显其中。

观张珂与陈逢显两位先生的作品,令人有很深的遐思。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说,一叶一如来。人生的至境便是于小中见大,于大中见小,于有常中见无常,于无常中见有常。

艺术创作是相通的,对于书法,神韵是洒脱、飘逸,或端庄或凝重或苍劲。对于微雕,神韵则是和谐、贴切、惟妙惟肖,或引人入胜或叹为观止,包罗万象、趣味盎然。—刃一笔落下,好坏对错立显,创作之始就须成竹在胸,把握精准。而艺术创作者的人生修为,性情品格,也尽现其中。

古语云;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

大陆书法家张珂与台湾微雕家陈逢显的艺术实践,诚如斯言。

上一篇:一座山的姻缘

上一篇: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