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浅析中国工业化进程需借鉴和谐发展的农业思维

发布时间:2022-04-08 08:43:25 浏览数:

摘 要:在经历改革开放35年后,当今中国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快车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启了中华崛起的新篇章。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虽然中国用了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需要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之路,但和谐发展的农業思维对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大有裨益,要借鉴这种思维方式,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推进工业化进程;借鉴;和谐发展;农业思维

一、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后,晚清政府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醒,进而喊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大力发展以军工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以抵御外族入侵。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失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随之停滞。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后,民族资本家大力投资发展实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这段时期,中国的轻工业迅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然而,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反扑,继续把持着国民经济的命脉,遏制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前期“实业兴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盛况昙花一现。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原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等连年战争,导致工业化进程由于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打击国民党大陆残存势力、三反五反运功、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又经过几年的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中国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基础。在1956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工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倒退几十年,前期成果还未完全巩固就被毁于一旦,丧失了继续发展的有利时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断。

在粉碎“四人帮”并抛弃“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中国的工业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从最初的靠完全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产品,只能从事简单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进行技术研发,生产出自主品牌的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并且出口国外,中国工业经济完成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重工业与轻工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分配也日趋合理,沿海到内地的工业格局相得益彰,中国工业发展的结构布局日臻完善。近年来,随着工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公司开始在非洲、拉美等世界各地承揽、建设各种大型工程项目,并且在当地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从本土向海外拓展。改革开放35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工业化进程持续稳定推进的时期,可谓成绩斐然。

二、和谐发展的农业思维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相反,中国的工业文明历史仅仅在近代才开始,时间很短暂,根本无法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相比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从未像中国这样,一直不间断地传承着自身文明,因而中国的农业也是非常成熟完备并呈体系化发展。在漫长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农业思维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像道家思想这样本土化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是由春秋时期的老子(又名李耳)创立的,到战国时期的庄子(又名庄周)又将其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派哲学体系,并传承至今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道家思想曾被统治者做为执政理念,短暂地使用过。西汉初年,在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洗礼后,中原大地民生凋敝、万物待兴,并且新建立的刘汉政权北有匈奴虎视眈眈,南有前秦旧将赵佗建立的割据政权,内有分封诸王的暴乱,政局并不十分稳定。于是,前几任统治者便汲取道教中的“无为”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在对外事务中采取退让的方式,换取稳定的发展环境,安心休养生息,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为后来的“汉武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道家思想并不仅仅如此,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上,也颇有造诣,它主张尊重自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时代中国的生产方式,人们在从事农业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到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过分地去破坏自然界,不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农业文明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平衡相得益彰,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这种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响力。例如,在征用土地进行工业厂区、商品住房的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后备耕地量,绝对不能逾越耕地红线;再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强制休渔期等,都体现着对大自然自身新陈代谢过程的尊重,寻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这些都说明,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身,不过分打破自然平衡,不过分向自然界索取,不但不会减缓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三、当今中国需借鉴和谐发展的农业思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其实还处于工业化的上升时期,还未转型进入到现今西方的后工业化时代,中国正面临着西方工业发展时期同样面临的人口、环境问题。同时,由于过度致力于经济建设,忽略了人文理念的构建,导致思维发展跟不上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社会矛盾凸现。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了到“深水区”,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不能奏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借鉴农业思维,构建和谐发展理念,以解决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要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就充分借鉴到和谐发展的农业思维,努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所以,今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要取消“竭泽而渔”的错误做法,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不能过度地开发、破坏自然界,导致自然平衡失调;要树立“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理念,不能只谋求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明天着想;要秉承和谐发展的思维,调整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简介:张育铭,男,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一篇:论“伪创新”在我国工业设计中的价值

上一篇:低碳板块的新兴能源产业规划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