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初中历史学科育人的理论及实践策略

发布时间:2022-02-23 08:42:58 浏览数: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科育人,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1-0003-11

在北京市出台的新中考改革方案中,历史学科重返考试序列。新中考注重实践和积累,力求实现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侧重“知识”到侧重“素养”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历史学科育人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建构历史学科育人的载体?”“历史学科育人的途径是什么?”等等。为此,我们于2016年6月成立了一个以北京市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卓越教师工作室,①以“历史学科育人理论及其实践策略研究”为主题,在研究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历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聚焦历史学科核心概念,以典型内容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为载体,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阶段评价、实践运用三位一体育人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明确历史学科育人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是实现初中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工作室首先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教育部在2014年4月颁布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颁布,高中各学科据此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教学都要通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而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独特贡献。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到如下两对关系:

第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二,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两对关系的纽带。

(一)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再认识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素,从而也就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釋、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学科本质的体现、必要途径、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①

有研究者指出,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是“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的基础,是“教育的主旨和根本任务”,③包括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正确的历史观是正确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基础,坚持唯物史观是正确的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坚持唯物史观,要求认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正确的国家观,表现为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和对祖国的认同感;正确的民族观,表现为“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正确的文化观,既包括“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包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⑤是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国家观、正确的文化观的综合表现。

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主要指具有历史思维的品质和境界,即以史为鉴的心智水平和心理特质、家国情怀的情感素质和认知高度、人文素养的历史内涵和质量层级、批判性思维的理性程度和表达方式等”。⑥

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主要指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即理论能力、释读能力、时序能力、叙述能力、方法能力、评价能力、论证能力、解释能力等”;其中解释能力是“关键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现”;“包含对历史事物的时空定位与沿革、理论思考与批评、历史的叙述与描述、资料性质的判断与甄别、历史的意义等”。⑦

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三者从抽象到具体:“价值观念是统领,更宏观一些,理论性较强;而必备品格则更加具象一些,个人的经验性更强。品格含有价值观要素,也含有方法论成分,通常也是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和方法的运用得以表现”;“关键能力是价值观念和历史品格的表达方式”。⑧

应当说,上述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各部分内涵的界定,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学科育人目标,因为比较注重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建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体系,所以在可操作性上相较“三维目标”有了实质性进步。不过,《标准(2017年版)》并未明确给出历史学科如何育人、如何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操作方法。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要在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形成路径上加强实践研究,做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案例。

(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形成路径

1.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关键能力是价值观念和历史品格的表达方式”,形成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形成历史学科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它们分别从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辨析并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明确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因为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为载体,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以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这样才能明确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以下我们以“历史解释”为例进行说明。

上一篇:让史料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上一篇:“三史”课堂视界下历史图像的价值审度与教学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