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意义、困境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2-03-09 08:42:04 浏览数:

摘    要:行业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在促进校企的文化共融、加强学校内涵发展以及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普遍面临着“原则背离、理解错位和路径走偏 ”的尴尬困境,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育人理念,加强文化育人内涵建设,健全文化育人的体制机制,行业高职院校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文化育人。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 内涵;文化共融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项目“高职教育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5052)

作者简介:刘喻,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朱强,男,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陈玲,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9-0027-06

行业高职院校因行业发展而诞生,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大,培养行业人才多,为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学生既要掌握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培育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1]他还在多次会议中也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些职业学校缺少人文精神,变成了制造标准劳动力的‘机器’”,是“唯经济功能和唯技能教育”,是“功利化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目前,行业高职院校该如何正确开展文化育人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

一、行业高职院校内涵界定

在研究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行业高职院校的内涵。兰小云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这样定义:“行业高职院校是我国特定时代、特定需求的产物,此类学校大多是由原行业部委主管或大型企业举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转型而成。行业高职院校在本行业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3]2010年,有研究者对全国交通类高职院校做过统计,“在全国独立设置的33所交通高等职业院校中,21所隶属各省(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委),5所隶属交通大型企业,7所学校隶属地方教育部门,行业高职院校占78.8%”。[4]到目前为止,这一数据会有较大的变化,增量不少。但依然可以看出,行业高职院校占據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培养着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意义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行业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对学校、学生、行业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形成特色专业文化。专业文化包含了一个专业师生的思维模式、价值标准以及对专业教育的认知,因此,可以确定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同时,又直接影响专业建设中的专业理念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教育与管理、科学研究的方向。[5]行业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发展而办学,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行业印记,其专业设置对接行业产业,专业建设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形成独特的优势与品牌。因此,行业高职院校带着行业文化的历史印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行业文化植入专业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专业文化。当然,只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的专业,才能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积淀。在逐步积累、凝聚之后,形成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一旦确立,就会一直影响着教师的从教理念和学生的从业态度,也只有这样的专业,才能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例如,交通类高职院校的道路桥梁专业以及水利水电类院校的水电专业经过多年依托行业发展,其技术文化与人文精神引入专业建设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培养了一代代“交通人”和“水利人”。

2.培养优秀行业教师。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行业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若不能较快适应这一要求将很快被行业淘汰。文化育人要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不仅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还需要懂得和理解行业文化的精髓,并将其有效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教育,把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学苦练、重诚信、讲创新等优良的职业精神传递给学生。[6]新时代下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倒逼行业高职院校在培养教师时标准和要求不能降低,因为只有“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行业精英”等这一类型的教师,才能真正将行业的文化精髓传承给学生。

(二)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刚好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容易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味追求“短、平、快”,以就业为目的学习技术技能,忽视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养成。另外,“以就业为导向”造成师生们片面的理解,按照市场需要培养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开展文化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品德、职业素养,将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做事准则等提炼或改造成标语进行教化,从精神层面塑造学生,使其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其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2.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行业高职院校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迁移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身心素质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技能,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以适应岗位的变动频率和技术等级提升的速率。[7] 通过开展文化育人,并在“校行企”的共同努力下,以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如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社会服务等具体活动进行培养,学生在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大融炉”中进行锻造,将学生培养成为学校满意、行业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促进“行校”文化共融

1.价值观共融。行业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衍生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领域。行业文化尤其是内在的价值理念,并不能与高职校园文化很好地融合。因为行业文化以企业为载体,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而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价值理念与高职院校以“育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并不能很好地达到一致。因此,行业高职院校要努力成为两种文化交融共生的载体,通过实施文化育人,将人才培养目标放在中心地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统一的价值观,恰到好处地将两种文化共同融合,使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理念逐渐获得统一。

2.育人机制共融。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泛认可,这也是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基础。行业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育人,将行业企业文化导入学校育人全过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与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毕业设计等全程渗入,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作为纽带,根植于育人的全过程中。同时,赋予行业企业一定的话语权,实现双方有效联合,形成“以文化为纽带,学校育人为主体,行企深度参与”的合作机制。在管理机制上,行业高职院校不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而是行业企业参与协调管理,形成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协同”的网络型柔性管理机制。在保障机制上,形成由学校领导统筹协调、行业企业引领帮带、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机制。

三、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困境

(一)文化育人的原则背离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坚持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二是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是坚持三个贴近,即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8]而实际情况是,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尽管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文化自信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其实质却背离了文化育人的三个原则。

一是偏离“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本教育的理念,师本教育的逻辑”依然在行业高职院校唱响着育人的主旋律,育人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进行学习,就如同“提线木偶”,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行业背景,教师缺乏應有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脱离行业发展实际,以致学生无法学到行业发展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

二是偏离“三全”育人原则。文化育人的理念在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应有的统一认识,从上至下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管理人员,忽视自身的育人责任和服务意识。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例如教学诊断、质量考核、项目评比、教学奖励等,很少把文化育人这个“务虚”的工作放到一定位置,缺少实际推进措施,虚实不结合,虚功不实做。学生在校三年(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三年),能与任课教师接触的时间空间有限,除了理论和实验、实训课堂上能够感受授课教师的教诲,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指导也不够,其他时间更是难以获得教师指导。同时,各种文化与社团活动娱乐性元素偏多,专业性和学习性体现较少,空喊的文化育人口号与宣传栏的标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偏离“三个贴近”原则。行业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之所以缺乏应有的特色,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贴近行业企业,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行业文化背景知识和工作经历,无法将行业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例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考核等环节中,无法看到行业企业的真实参与印记。行业文化精髓未能有效融入到教学之中,其实质不是“贴近”,而是渐渐“远离”。

(二)文化育人的错位理解

行业文化一般是从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萃取出来的,凝聚着特殊行业人的奋斗史,书写着特殊行业的发展史,蕴含着共和国的进步史。[9]行业高职院校在划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之后,其与行业紧密联系而形成的行业文化积淀,对于育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行业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认知错位、主体错位和方法错位的现象。

认知错位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认为文化育人是个比较“务虚”的工作,未能将其放在重要突出的位置,习惯并满足于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动作”,很少主动思考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和行业背景来开展育人工作,因此,文化育人与其他非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没有差别。

主体错位主要表现在很多学校的师生都一致认为文化育人主要依赖第二、第三课堂,不少行政领导、专业教师都置身于文化育人工作之外。此外,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都是重活动文化轻课堂文化、重公共课育人轻专业课育人,不重视发挥校企合作文化育人优势等,忽略了文化育人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方法错位主要表现在文化育人口号喊得很响,贯彻落实却没有细节性的具体措施,同时,也缺乏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没有相关的考核要求。从学生的日常管理、课堂教学、教风学风、社团活动等都难以体现行业特色文化在其中发挥的积极教育作用,文化育人的表现形式较为肤浅。

对文化育人三种错位的理解最终导致了整个教学及管理的运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损耗”。例如,石油行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中是否有要求时刻坚持着“石油人”的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交通行业高职院校是否有体现出“铺路石品格、航标灯精神”的文化育人氛围?这些不仅仅是挂在口头、贴在墙上的标语,这是一所院校核心的价值观和精神所在,忽视这种行业特色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将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排除在行业情感之外,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最终难以体现出对行业、对职业的坚守和热爱。

(三)文化育人的路径走偏

首先,从育人目标上看,重视“成才”,忽视“成人”。我国大部分行业高职院校在自身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提倡的文化育人理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较为务虚的“东西”。因此,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能很好地将文化育人渗入其中,除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之外,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其次,从育人内容上看,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忽视通识性、文化性;重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行业企业文化内容的教育与培养,缺乏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不能将专业文化与通识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凭借行业优势,过于关注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注重学生的就业岗位,忽视学生的发展岗位(学生毕业3到5年后的岗位),导致学生的发展后劲受到限制,岗位可迁移能力不足。再次,从育人手段上看,注重显性,忽视隐性;重视共性,忽视个性。文化的品质、品位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使师生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激励好的方面,抑制不好的方面。[10]而行业高职文化育人在“时间和空间、方式方法”几个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学习时间上,除了保证现有的课堂授课时间外,学生在课后很难与授课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更谈不上有效的指导;在学习空间上,除了理论课室,学生实习或实训也仅仅局限于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或行业企业的真实岗位实训相对较少,学生难以获得行业企业优秀的文化熏陶。在方式方法上,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很少,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能得到激发。

四、行业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

文化具有隐性和渗透性的功能,能通过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指导人的行为。[10]文化育人需要一定時间的积累与沉淀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首先树立一种文化育人的理念。对于行业高职院校来说,要明确自身的行业特色和优势,要制订明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全校形成师生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育人的精髓。对于学校管理层和一般行政人员来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重视校园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融合,进行统筹和指导;要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各种基本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和被服务的感觉。对于教师来说,要主动学习和了解校园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甚至是专业文化的有关理论知识,将其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而不只是挂在口头上或张贴到宣传栏。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行业高职院校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行业企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摒弃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例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弘扬纺织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将纺织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传承创新中全面推进文化育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新梳理其办学定位:“立足交通,服务粤港澳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为本,锻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发展潜力,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实施型、基层管理型的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致力文化传承,强化科技服务,拓展开放式教育,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技术应用型高等院校。”学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致力文化传承,凝练积淀校园文化,促进交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提升。

(二)加强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

行业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应以行业为依托,通过育人主渠道进行。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的整体文化育人主要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专业建设上。行业高职院校对接区域经济,面向行业发展,首先要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合理设置专业,做强做大品牌及特色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文化;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分析,依据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融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知识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建立校内外仿真实训基地,引入行业企业最新标准,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体会与感受。例如,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依托校企合作,成立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了路桥苑、汽车苑、航空模拟演练基地等一大批融入交通元素、处处透着交通职业教育的特色功能区。第二,将传统文化、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三化”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在各类通识教育课程和基础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编制、教材的选择、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考核等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参与其中,从学生进校开始培养其承担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引导学生树立“学什么、爱什么、献身什么”的价值追求。例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延展食品课程,推进食品资源全校共享化,目前已形成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创新增加“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设计开发了五个素质拓展课程群,凸显了食品药品特色。开发专业文化类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强化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第三,文化育人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行业高职院校要通过实物、雕塑、图片、视频和场景等多种形式将行业精神具体化,使学校师生员工不断了解、学习、传承行业文化精神。例如,交通行业院校通过实物船体、仿真救生艇、实体雕塑,以交通名词命名道路与建筑等,使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文化育人的物化载体越多,学校的特色就越发明显,文化育人影响力就越大。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筑风格以水文化为特色,学校圆形主大门取材于水利工程渡槽,同时,又和地上悬河黄河结合起来,寓意“黄河之水天上来”。学校食堂造型取材于水利工程大型钢闸门,纵横主梁不仅反映了闸门本身的结构,同时,也寓意水利人强健的体魄、肯挡水控水治水的责任担当。

(三)健全文化育人的体制机制

第一,实施文化育人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行业高职院校应成立以主管育人工作的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机构,其下包括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后勤处等有关部门,保证文化育人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第二,建立并完善文化育人的管理制度,例如,教师教学、实训、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分要求及学分互换以及表彰鼓励等制度体系的建立,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有效制度来进行合理的管理,实现制度文化育人,管理文化育人。第三,构建行业文化日常教育机制。在开展专业建设时,注重专业文化的建设,要将行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之中,将专业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形成具有一定行业特色的专业文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开设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人文类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有关行业文化的系列讲座,聘请行业专家或学者,培养学生为行业奉献的理想与信仰;在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进行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与行业中的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爱校、爱岗、敬业”的精神。第四,构建行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机制。注重学生社团活动与行业文化相结合,开展与行业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或者举办主题展览,积极引导各类社团开展行业文化的学习与宣传,引导学生将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1] 程宇,荣国丞.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4):68-75.

[2] 夏淑华,禚丽华.培育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N]. 中国教育报,2014-05-19(6).

[3] 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1-2.

[4] 张延华.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促进交通高职教育发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49-50.

[5] 张新科,邓虹.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7-81.

[6] 张倩.论高职院校开放性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3(7):78-80.

[7] 王建利.发挥行业特色高校文化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45-47.

[8] 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2-06-28)[2012-10-23].http:///web/articleview.aspx?id=20121023163246818&cata_id=N002.

[9] 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44-45.

[10] 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1-8.

The Talents-cultivating by Cultural in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ignificances, Difficulties and Path

LIU Yu,ZHU  Qiang,CHEN  L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Guang 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

Guang Zhou  510650,China)

Abstract: Talents-cultivating by culture in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t present, talents-cultivating by culture in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faced with the embarrassing dilemma of “deviation of principle, disloc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deviation of path”. Only by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concept of cultu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s-cultivating by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can help it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and realize talents-cultivating by culture.

Key  words: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cultivating by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common talent-cultivating by mixed culture

[责任编辑    徐    晶]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上一篇: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今教育思想对比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