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对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0:36 浏览数:

摘要: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爱和援助,发展弱势群体的健身体育,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树立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于调适社会关系、减轻心理压力、弱化社会排斥、加深对社会变革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认识理解、扩大就业、促进弱势群体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

一、相关概念

1 弱势群体。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身体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是个相对的概念,针对“强势”而言,“弱势群体”可以泛指所有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方面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着一个以残疾人和退休者为主的生理性弱势群体,以及以失落者、失业者为主的社会性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包括五部分人:一是下岗和失业职工,根据(2000年社会蓝皮书)提供的数字,199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失业人员580万,两项相加1190万人。“九五”期间全国登记失业率3.106,2000年底全国累计达到2100万人。这部分人中女工多,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再就业能力弱。二是孤独病残,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社会救济对象,是“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人群”,这部分人接近100万,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对其实行社会救助,保障其生存权利。三是不平等的城乡分治政策造成的进城打工的农民,这些外来户承担了城市里劳动条件最差最艰苦的工作,收入是比较低的,他们没有得到同等待遇,劳动权益没有保障,遭受歧视求告无门。这部分人员有7000多万,是否全员属于弱势群体,还可以作具体分析。四是一些较早退休的人员,原来工资水平就偏低,再因为单位破产或不景气而被停发或减发退休金,据全国总工会统计,2000年底全国有388万人被拖欠离退休金71.7亿元,有相当多的职工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生活缺乏安全感。五是因为遭受水旱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灾祸,离乡背井无力自救的人群。总之,弱势群体是就业竞争能力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弱、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弱的人群,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促进大局稳定的必然要求。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通常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社会支持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已越来越成为政府与社会的重要职责与任务,最典型的范例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保证了弱势群体最低生活的经济来源。同样,社会支持也是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联的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支持的机制与组织状况亦有所区别。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扮演着社会资源分配者的角色,因此,政府成为正式社会支持的主体,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社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来自社会的支持将成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或主要组成部分。

二、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重要性

1 重视弱势群体健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构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相互协调,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方面面都要为其作出贡献。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 重视弱势群体健身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弱势群体由于长规经济上的贫困和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物质生活不足,处境艰难,身体状况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文化生活匮乏、生活单调、精神状况不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和仇恨心理。而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稳定、协调的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弱势群体通过体育健身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命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调节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体育健身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有利于塑造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关注弱势群体健身状况,对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3 重视和解决弱势群体健身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注意将体育作为控制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通过开展体育和体育休闲活动以及修建体育设施,以缓解失业浪潮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分散人们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注意力,避免社会情绪的聚集和转化。我国失业下岗等弱势群体,具有较强的同质性、集中性和群体性,这种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使他们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采用非理性的方式,从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使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失序。冲突和矛盾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剧烈地爆发,给社会带来负面波动和动荡。体育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和“社会竞争缩影”。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折射。发挥体育对社会的控制调节功能,是做好弱势群体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

4 重视和解决弱势群体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全面贯彻的具体体现。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从具体层次上讲,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为目标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弱势群体当然包括在我们推广的范围内,可是据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的结果显示: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经济上的贫困性,根本无心或完全不参加健身活动,显然,弱势群体已成了全民健身实施的盲点。而全民健身运动要全面协调发展,弱势群体的健身体育活动又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其开展状况直接影

响我国体育人口的比例,而体育人口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标志。因此,从社会关爱和社会支持的角度,维护弱势群体健身的正当权利,唤醒弱势群体健身的内在需求,摆脱目前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现实困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已成为今后实施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三、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现状

体育在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体育已逐步成为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文化素质低、情绪低落,忙于生计,大多数贫困人员既缺乏健身意识和手段,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必要的场地,其参与全民健身的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钧调查,上海、武汉、天津、兰州、重庆5城市贫困家庭成员“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的比例为18%、7%、11%、23%、13%;“平时不锻炼身体”的比例为47%、65%、74%、60%、55%。城市弱势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的比率为25.6%,与常年参加体力劳动的农民比率23.05%相差不大。从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看,普遍存在健身需求不旺,健身条件不足、社会帮扶不力的现象,使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逐步边缘化。如不针对弱势群体采取“强势扶弱”的体育策略,势必影响全民健身计划最终目标的达成,也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社会支持对弱势群体的重要作用

近30年来,社会支持这个专业术语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就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上,我们可以求助于社会支持。政府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要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等一批管理型、协调型、服务型民间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它们承担了支持市场体制自运行的部分作用;一些公益型、志愿型、专业服务型民间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即政府职能的实现可以扩展至民间组织。

社区、法律制度、新闻媒介等也显示了重要的作用,劳动法等法律的不断完善为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新闻媒介通过自己的传播功能,使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里,我们尤其要重视第三部门、社区、人际关系网、法律援助、新闻媒介等这些和弱势群体相关的社会力量,使它们成为政府之外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除了社会支持外,还要通过社会动员推动社会支持,加强宣传,让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要发挥社会动员的舆论导向作用,使社会弱势群体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支持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和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制度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工作的领导,制定弱势群体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使弱势群体体育活动得到保障。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社会支持网络目前还相当薄弱,经常谈到弱势群体体育找不到支撑点,不知从何处着手。因为我们往往把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需要层次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普遍认为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体育活动难以开展。这样,弱势群体体育活动就在政策面上出现空档,使弱势群体的应有社会权益无法受到保护。其实,从弱势群体的构成因素可看出,如何使他们由弱势变为强势,整个社会、体育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政策保护实施弱势群体体育活动。比如建立关怀机制,让全社会尊重、关心和爱护弱势群体,关心和支持他们的体育活动,为他们免费提供场地、场所和器材,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主管部门应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并常抓不懈,落到实处。体育院系学生可以利用假期下乡宣传和指导。体育机构、体育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可以组织针对弱势群体而开展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

2 加强宣传引导。弱势群体缺乏自觉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通过各类出版物、广播、影视、因特网等各种传媒方式,向弱势群体提供和介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的内容、方法,指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体育娱乐活动。同时,加大各种媒体宣传力度,使他们融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大潮之中。

3 构建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体育活动,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焦虑心情,使他们从歧视和偏见的环境中走出来,使他们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和战胜自我。通过体育活动,为他们建立一个展示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获得平等参与的权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弱势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全国城乡各地,主要生活在基层。因此,充分发挥城镇社区组织和农村社区组织对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要,它充实着弱势群体的生活,成为基层组织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健身与娱乐,劝喻和教导,建立和完善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稳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5 开发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的内容。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健身、娱乐和休闲。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变革、政策缺失、个人、家庭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弱势群体。他们一般经济拮据,心理压抑、社交面窄。所以,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与其他群体相比,也应当有所选择和区别。应尽量选择花费少,娱乐性强、集体活动的娱乐休闲项目,如形体健美与健美操等对器材要求相对较低的竞技项目。推动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是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变迁时期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对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政府应尽快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改变弱势群体的现状,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加强宣传引导,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弱势群体健身体育活动,为提高全民素质,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研究

上一篇:离彦学:扎根基层三十年的为民情怀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