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03-10 08:38:42 浏览数: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但如何构建一个常态化、层次化、科学化的现代职教体系仍是需要深思的问题。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长久之计应是优化体系内不同层次间的专业布局、划清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统一同地区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实行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立交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4-0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10059)

【作者简介】兰小云,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000)科研处处长、高教所所长,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一、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通行做法

在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后,笔者发现各地基本上都是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或贯通为突破口,来开展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探索,其基本做法大致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各试点省市均选取基础较好的中高职院校开始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例如天津市“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试验工作,明确要求开展“三二分段”的专业,应为高职学院、中职学校中骨干专业,高职学院必须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申报专业必须具备较完善的实训条件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北京在试点之初,亦根据其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区域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选择了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17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开始试点。各省市试点规模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由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扩展到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之间的衔接。例如:上海的试点规模由2010年试点之初的7所院校4个专业扩大到2014年的56所院校47个专业,中本贯通也由2013年试点之初的3所院校2个专业80个招生计划扩大到2014年的15个专业600个招生计划。可见,各地的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中高职、中本、专本等衔接模式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这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自行结对,一体化设计

在试点形式上,各省市采取的均是中高职院校自行结对、自主确定合作专业、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具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对申报范围、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做原则性规定;中高职院校以自愿为原则,自行结对,寻找合作伙伴,此时往往是“上家寻找下家”的方式(即中职院校主动寻找高职院校,或者是高职院校主动寻找本科院校);自行结对的院校共同制订试点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立项。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试点省市均要求一体化设计,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负责牵头做好衔接试点工作。例如:天津市“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就要求,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制订定位准确、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联合管理,分段实施

在试点方案实施中,各省市试点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中高职联合管理机构,共同组织教研活动和管理协调机构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在具体执行中,大多采取分段实施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高职院校负责督导中职学校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籍管理上,试点班就读的学生前三年纳入中职学校的学籍管理,学生完成三年中职课程后可发中职毕业证书;后两年或三年纳入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毕业时获得高职(大专)毕业证。

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现实问题

毋庸置疑,各地的试点工作为推进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衔接。但试点中仍出现一些现实问题,亟待重视和反思。

(一)试点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如前所述,中高职衔接试点通常是在一些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开展的。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当地职业教育的水平,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其合理性和普适性仍值得反思。首先,衔接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点院校的积极性,因此定会存在不合理、不完善之处。有研究者发现,在天津市的“三二分段”联合办学中,高职院校在制订联办专业教学方案时没有征求中职学校的意见,教材编写过程中没有中职教师参与。而在某些省市,衔接培养方案则多由中职学校主导,高职院校参与热情不高。其次,试点方案往往是试点院校依据自身的现有条件来设计,其适应范围主要局限在试点院校内,很难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其三,中高职衔接试点多以全局观念一体化设计培养目标、统筹规划课程体系,从而较好地实现了五年教育的融会贯通。然而,这种一体化设计直接以高职培养目标为依据,原有的中职培养目标被弱化,同一门课程将涵盖原有的中职和高职的内容,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界线被淡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构建与社会各层次需要相对应的,培养目标界线清晰、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的常态化、层次化的现代职教体系。因此,现有衔接试点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之初的经验探索,但不能成为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业选择的不确定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16~18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尚处在不稳定、不成熟期,过早的职业定位既有不稳定性又有不合理性。另据统计,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一生的职业变换平均达到5~7次。此外,学生个体在认知能力、个性特征、职业认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学生的发展定位和成才路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灵活的学习和升学制度的必要性。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期。衔接式的长学制教育,一方面考验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获取教育的机会成本。学生进校后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顺利完成5年、6年甚至是7年的学业,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二是中途转入同专业的平行班,作为中职生或高职生毕业。过早的职业定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业的灵活选择,如何保障这种定位的准确和相对稳定是实施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

(三)院校资源的共享和实施质量的保障

中高职衔接实施一体化培养,从理论上来说,两校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实训室等应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统筹安排、互利共享。试点院校也都成立了联合管理机构,如联合领导小组、联合工作小组、联合教研室等,开展联合教研、联合检查、联合座谈等一系列衔接活动。然而试点中的资源共享、质量保障和工作成效等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行政体制上,中高职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各有所属、相互脱节,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联系,缺少协作与交流,使得联合作用难以发挥。其次,客观上的地理距离也造成两校之间教学沟通、资源共享的不便。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两类学校利益诉求的各不相同使得两者的教育行为难以合拍。对中职校来说,实施衔接培养可以使其招生规模和质量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得到保障;然而对高职院校来说,衔接培养虽可使其提前获得稳定的生源,但同时又缩减了其自由招生的生源数量,总体生源质量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在试点中往往发现中职校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龙头带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此外,对同一地区来说,由于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试点院校主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依靠本校教师力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相应的教材,即便是相同试点专业也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政的课程教材开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尤其在通用文化基础课方面更是如此。

三、对策建议

从整体构建来看,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衔接,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的衔接。在操作上,应由现行的试点院校自主开发上升为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层面的统筹开发,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方面来共同完成,形成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成一体的职教体系。

(一)优化职教体系内不同层次间的专业布局

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首先要做好的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统一规划各类专业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等层次上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部分省市,如上海市,在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进行了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但是在中职和高职各自的领域分头进行,缺乏整个职教体系不同层次院校间的系统优化。为构建一个与本地区各行业产业链对接的专业布局结构,需改变现有的由各院校自行调整专业结构的做法,由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专业结构布局全盘考虑、统一规划。专业的对接将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自然衔接。

(二)理清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

明确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和逻辑起点。这一任务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抽调各级职业院校同专业或同类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根据行业中各层次的人才规格要求,清楚地界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标准,准确地描述出同一专业各层级职业教育所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界定清楚哪些应由中职实现,哪些应由高职实现,哪些应由本科实现,哪些应由专业学位实现;哪些是为职业入门做准备的,哪些是为准备进入高一层次教育阶段做准备的。前一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满足所对应的技术等级需求,又要满足学生进入下一阶段教育的准入要求。

(三)统一同地区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因此制定统一的适用于本地区同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至关重要。应改变现有的由各院校自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做法,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与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依据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做到各层级职业教育之间教学要求和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自成体系,就如普通教育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一样。打破区域和层级界限,全国范围内共用的公共基础课可以由教育部职教司组织专家统一开发,以形成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则可以区域为单位统一开发。当专业结构、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完成顶层设计后,各级职业院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标准实施教学,一个常态化、科学化、层次化的现代职教体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四)实行高职教育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

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桥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两者人才选拔方式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必须正本清源,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目的与归宿,严格按照该培养目标来设计考试科目、内容和招生录取办法,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专业归类对口招生将促使中职校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和专业特色,主动对接大类专业中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方向,甚至是专业大类。同时也将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或培养方向。在此环境中,各地职业教育将形成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将形成良性循环。

上一篇: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二年义务教育

上一篇: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