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7-20 08:38:59 浏览数: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新;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想像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01-02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略作总结:

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未曾料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坚决克服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要让师生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只有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新情景,制造一些悬念,这种问题的设置,既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又必须使内容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它最好是逆向思维的、散发思维的或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如在讲文明古国时,提出既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亚非,那为什么现在最发达的地区却在欧美?这样的质疑,既能使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既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有诱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教材叙述的比较简单,学生搞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如果教师只按教材进行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我设计出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得出结论。这些问题是①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②事变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为什么又被派往西北?③在西北,刚开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怎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的目的是什么?在对蒋介石“劝谏”“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扬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⑤事变发生后,中国的形势怎样?中共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结果怎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通过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享受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张学良或杨虎城,你会怎么处理这一事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发扬民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能力,教师不要怕学生有奇异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即使学生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多鼓励、多提倡,培养他们富有自信,富有独创精神。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着力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驰骋思维,独立思考,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索取、去创造,尽一切所能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尽情喷射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学习、做事、合作竞争中充分显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中,中外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也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科技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至今我们为之骄傲,然而,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原因何在?西方国家参考我们的火药配方,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堡垒,也打开了清朝的国门;西方人用罗盘针进行航海,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中国发明了罗盘针却用来看风水;印刷术在西方更是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强大推动力。中国的发明为什么会在中西方产生如此不同的效应?再如欧洲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然而,蒸汽机却是水排和风箱的重合。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水排加风箱等于蒸汽机。”水排和风箱却是我国在汉代和宋代就已经发明了,并且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可惜我们祖先的这两项发明,并没有被结合在一起去发明蒸汽机,结果使我国工业失去了一次迅猛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得出了结论:19世纪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禁锢,对内宣传儒家思想,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科学文化没有创新,就导致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科技竞争时代,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在世界中将无立足之地,使学生产生创新的使命感。历史学习中这种比较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联想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对比的学习方法既可以纵向比较也可横向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人类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而我们的教学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的知识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人才。

上一篇:“堡垒”行驶在海洋上

上一篇:能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