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艺术考古理念的构建与践行

发布时间:2021-08-06 08:53:50 浏览数:

摘要:艺术考古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艺术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向迥然不同,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却是交叉兼容的。全球化环境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考古的发展,艺术考古是我们了解自身过去和未来的钥匙,对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艺术考古;新环境;新兴学科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38—02

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与考古学基础上的,借助艺术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古建筑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史学、民艺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将艺术理论与考古资料相结合,以阐释人类艺术真谛为己任,以探究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为目标的新兴学科。如果可能,艺术考古学会不遗余力地探讨古代美术之外的,属于艺术各门类的问题。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艺术、艺术心理、古代民族艺术、各民族间各地域间艺术比较等相关古代艺术门类。

艺术和考古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主题,对此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一直备受瞩目。近代以来,王国维、罗振玉略闻西方学术方法,精通传统金石学,对艺术考古有所探索。此后,王子云,童书业、郑振铎、常书鸿等凭借雄厚的国学基础亦对艺术考古做出一定贡献,然于西方所谓艺术考古终究有隔。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将艺术性与人文科学、美术学与历史学、艺术史学与考古学密切结合进行研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形成了“如何将中国艺术考古学理念构建实践”的重大攻关课题。目前,中国艺术考古已成为文物美术界、考古界、博物馆等学科及相关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人类历史丰富多彩,考古之学源远流长。20世纪20年代,近代考古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史研究发生根本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未涵盖历史学科的全部方面,如艺术考古的成果就略显不足。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考古事业获得新生,经过几代人数十载的艰辛,中国考古学取得了诸多成就,理论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一些基本问题也已大体摸清,但考古学同样容易固步自封,且中国考古界擅长田野发掘,对堆积如山的文物藏品却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可谓美中不足。因此,艺术考古学的提出和强调,是很好的事。

考古与艺术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考古学是通过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们过去的生活,去尽力复原历史的一门学科[1]。过去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人们的精神生活既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也包括艺术、审美等。作为考古资料的许多遗存,本身就是艺术珍品。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礼器及其表面的各种纹饰、战国至汉代的漆画、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汉代至辽代的墓葬壁画、颇具中国特色的各时代玉雕、各时期遗留下来的丝织品上精美的图案、作为“中国”英文名称的“China”语源的瓷器等,都是我们祖先的创造,也都是古代艺术的结晶。

艺术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创新对艺术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在形式上,理念上要有创新,在更深更广的实践及理论层面上更需要创新。尽管艺术与考古属于不同学科,研究方向迥异,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却是交叉兼容、密不可分的。艺术与考古,唇齿相依。艺术动情,考古明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科的分化和细化是学科发展的趋势所在。歌德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2]现代人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应是单一的。历史学科的涵盖非常宽广,义不容辞地包括人类社会的审美艺术活动。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学已深刻地感受到了考古学给予的学科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关键性的。作为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动人的部分——艺术发展史,同样需要艺术考古学的大力介入,甚至同样发挥出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 [3]。

考古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支持,一个考古新发现可能就会改写一段艺术史的定论,研究古代的艺术成就对今天的艺术教育创作来说,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美国等国家的大学里,艺术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很多与文物、考古学有关的专业或系被称为艺术史系,足见艺术与考古关系之密切。在我国,相对于文物和其它考古遗存的年代、形制、内容的研究来说,对这些遗迹遗物所表现得古代艺术的研究无论是研究者人数,还是研究论著的数量都很少,这与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丰富的古代艺术信息相比,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薄弱 [4]。也正因为如此,通过考古资料中所蕴含的大量艺术信息来研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艺术,是一个具有光辉前景的研究领域,是一条艺术与考古相结合的新路,将为我国古代艺术研究提供契机。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加剧。在这种趋势下,作为具有一般判断能力的人,都应当警觉地认识到——“全球化”的进程实质就是地球村的缩小,信息一体化的普及与加速。“全球化”最终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客观结果,是不同文化良性的交融和互换,并不是一种“单一文化”或一种“单一文明化”的存在。如果“单一文化”或“单一文明化”真的出现,那么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只能是悲剧。须知越是“全球化”,越不能放弃“本土化”,越应该注重“双文化”的融合与相益——即世界范围内现代文化与本土、民族性传统文化的交相辉映。这种“双文化性”和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一种拥有悠久传统的文化或文化文明,因为处于相对的弱势,而被另一种处于相对强势的文化或文明涵盖替换,这种相对弱势的文化或文明所包含的,对人类未来发展可能具有重大作用的潜质,也会被无情地湮没、遗弃、最终被忘却。这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河文明、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等令全人类痛心疾首的例子。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地上地下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存。这些文物遗存,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深入地研究它们,不仅可以理解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还可以对当代提供借鉴 [5]。艺术考古无疑具有这一功能和潜力,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艺术考古提供了研究资料。因此,艺术考古学也应有一种学科警醒,摆脱诠释的、赏玩的、附庸的狭窄境地,投入到更广阔、更深入、更全面的学术境界。

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只有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只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超越,跟上时代的步伐。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历史观念的不断积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要求艺术与考古必须立足于民族优良文脉的基础上,多元化地吸收边缘学科以及优质文明的良心基础,带着鲜明的民族性,强大的感应力,单一集中地诉求准确的目标对,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在考古主体化与艺术客体化的双向沟通和理解的过程中,互识、互容、互诉和互补。

艺术是民族文化灵魂的展现,历史民族文化的辉煌展现,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可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开创出新天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尤其是在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在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之际,全世界的焦点更是都汇集到了中国,而几千年文明积淀而来的历史,则亟需世人不断发掘、不断研究,不断品位。艺术与考古学研究相结合是当今国际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它不仅对弥补中国艺术史研究对象的不足,还对传统艺术文化史深层次的延伸起着重要总用。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考古的研究宗旨便是这样,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力争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和考古的发展,艺术考古是我们了解自身过去与未来的钥匙,对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古代艺术辉煌灿烂,许多艺术珍品被埋藏在地下,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才能使它们重见天日。同时,通过考古鉴定赋予它们以学术及艺术价值。研究、继承并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推广中国艺术考古,推动中国艺术考古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不仅能够促进中国艺术考古在学术创新层面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一步交融发展,将中国美术史及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创设一个多元平台,还能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创建和乐富强文明的中国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创建和谐社会,振兴文化事业也有着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代考古学发端不足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对先民所创造的古代遗存,从来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阐释,而艺术作为文化的结晶更是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寄托,即便在没有文字出现的亘古岁月里,我们也能从诸多遗迹遗物中发现人类童年的艺术灵光,因而得出人是“艺术的动物”的本质定义。考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在当代生活日益物化的趋势中,如果对“人化的自然”这一命题细加探究,去发现古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如何去表现主观情愫,这无疑是艺术考古所驰骋的天地。

艺术考古是一门值得践行的新兴学科,它的意义深而广矣。我们应当用创新的精神拥护并支持它的发展,集历史之精华,阐艺术之妍美,扬民族之个性,积极投身到艺术考古事业中。适应国家、社会,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重视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的发掘和研究,推动艺术与考古研究系统化、科学化,促进我国艺术考古在学术层面的创新,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文化事业。虽然我国艺术考古学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薄弱,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需进一步拓展,但前瞻未来,我们对艺术考古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相信,健全和发展艺术考古学,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将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S].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53.

[3]孙长初.考古新视野丛书·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石兴邦.简谈田野考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考古与文物,1981,(3).

[5]黄厚明.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图像为例[J].民族艺术,2006,(4).

(责任编辑/ 姜超)

上一篇:设计之艺术性质的理解和思考

上一篇:论艺术与宗教之关系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