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论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02-15 08:39:49 浏览数: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为例中,分享了“精英化、国际化、技能型”的培养理念和“四结合”的基本思路,根据该院专业特点,并制定了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多赢局面的对策。

关键词:实践教学;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167-02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从世界各国来看,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1]。这是“精英化、国际化、技能型”培养理念的体现和要求。

一、当前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比还是薄弱的环节[2]。这值得我们加以特别关注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行业高校教育的需要,具体而言是要求“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目前,学院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或操作不够规范。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指导课程往往是任课教师一人承担。因为实践平台和经费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愿意把教师派到相应的单位进行业务实践锻炼,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师脱离实际业务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笔者所在的单位为行业特色气象类学院,设置学科多为气象学科。气象学科具有较强的业务性和实践性,它是一门跟气象部门紧密相联的专业,这是气象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目前,学校尚未配备完整的气象实习实践平台,实验实习的经费投入不足,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收效不大,培养出的学生也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校内实习跟不上气象业务部门的用人需求

气象业务部门的发展很快,而作为气象专业的学生,不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投身于一线的气象业务实践,不从一线的气象业务实践当中学到技能,仅仅依靠书上的理论内容是非常不足的,跟不上气象业务部门的要人需求。

二、高校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加深理解,培养研究和设计能力,加强实践能力。由于气象行业的业务发展和技术更新很快,学生纯粹依靠理论学习来获取业务技能,已越来越不可能,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又越来越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气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逐渐转变为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主,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多环节多层次相结合的形式。

(二)学校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气象预报、观测等业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强服务气象行业、服务社会的信心。

(三)能力培养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是实施科学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兴趣和欲望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石[3]。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境十分重要,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

(四)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高等学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而且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要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把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把科学研究成果不断的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在实践教学中贯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理念,使二者能够相互补充,形成共赢,推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4]。

三、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应对举措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思想上转变教师和学生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认识。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但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互有交叉和融合。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而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5]。

(二)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2009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以“四化”“四结合”为指导,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学院各专业新版教学计划。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注意发展个性,突出学院各专业的个性。比如在专业课中设置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偏向理论研究,一个方向偏向实践应用;除了增加独立实践课外,还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时。

(三)强化动手能力,加强技能培训教育

学生的技能培训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教育。技能培训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试,通过与省气象局协商,与中国气象局反复沟通,面向在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全国通用上岗资格证书。学院连续7年开设雷电防护专业辅修课,聘请校外基地专家和校内教师一起为学生授课,使七百四十多名其他专业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与实习基地之一的江苏省气象局联合在我校为防雷专业和防雷辅修专业学生设置防雷工程设计、施工资质考试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考点,考核合格者获得了江苏省气象学会颁发的全国通用上岗资格证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搭建“校内外实践双基地”实践平台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还通过协作关系,与气象单位或相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相关单位做好人员培训、在职教育等工作,合作单位则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1.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学院以气象行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形成与气象业务部门相一致的真实业务工作环境。学院现在拥有两个校级实验室,一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这些校内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服务。

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资源重组。学院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选派教师利用假期到国家卫星中心、气象台站等业务单位跟班实习,引进具有多年一线业务经验的观测员到校指导学生实习,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组。同时学院选派具有一线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带领本科生参加工程项目。

3.充分利用气象行业有目的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气象系统的行业资源,主要领导挂帅,有目的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学院共建有32个校外实习基地,近三年接受实习约八百八十人次。

学院派专业老师发挥自己的长处,深入基地一线,为业务部门解难答疑,同时向基地专家学习交流,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将实习基地同时建成了就业基地、产学研基地。部分实习基地单位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学术活动经费和资助,并提供科研协作机会。

四、以大气物理学院为例的实践探索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部分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形成“双赢”“多赢”局面。

(一)为学生争取奖学金,拓宽就业渠道

“南京菲尼克斯防雷奖学金”已在学校连续执行7年,近百名学生获奖;四川中光高科公司为学校提供了20万元的防雷奖学金,并承诺提供科研经费共同开展科研协作;南京捷雷公司为学校家庭困难的防雷专业学生设置困难助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等等。实习基地的这些资助,让同学们大受鼓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实践实习,学生实习机会多了、动手能力强了、眼界宽了,几年来,实习基地直接吸纳就业的毕业生超过二百人,由这些基地介绍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有300-400人。

(二)与企业实习基地共建产学研基地,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专业教师深入基地一线,一边向基地专家学习,一边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基地解难答疑,成为行业专家;南京菲尼克斯公司为学校免费提供了价值数万元的SPD产品供师生做实验;四川中光高科公司承诺提供科研经费共同开展科研协作;杭州易龙与学校联合成立“防雷技术研究院;由实习基地资助的国内第一套防雷专业课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以上这些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促进了学科专业快速发展。

(三)产学研共建为企业研发提供智力资源,企业借学校行业优势而发展

学校雷电防护专业教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在与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合作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科研成果也得到业务部门和企业的使用。如,雷电预警技术应用于青岛奥帆赛现场、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雷电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黄山风景区、南通5个加油站、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魏村水厂等单位的雷电风险评估,防雷工程设计技术应用于捷雷科技防雷公司的各项有关业务,等等。同时多位教师也经常应邀去实习基地讲课,为社会防雷工作贡献力量。

五、总结与展望

高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明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只是实践环节的任务,而是融合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限于就业,同时也要着眼于考研深造。积极探讨“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服务结合,优生优培”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充分挖掘现在实践教学条件的潜力:利用气象探测基地条件、占领气象观测市场、推进气象仪器开发力度等;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5-26.

[2]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董元篪.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实践的工程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28-29.

[4]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64-65.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上一篇:泡泡青在随州市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上一篇:城市建设对边界层大气环境的影响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