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天气衍生产品对我国金融市场创新及农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2-16 08:38:06 浏览数:

【摘要】21世纪是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时代,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损失,天气衍生产品作为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从世界天气衍生产品发展情况出发,介绍了欧美发达国家天气衍生产品发展现状及我国在应对天气风险的现有举措,结合中国现有国情,就未来我国发展该种金融工具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可行分析,充分论证了未来我国天气衍生产品发展的迫切性和直接现实性。最后为未来我国天气衍生产品的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举措与发展建议。

【关键词】天气衍生产品 金融市场创新 农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8年初的雪灾、2013年的雾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天气变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天气风险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民政部网站公布:2013年,各类天气为主的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8818.7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808.4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31349.8千公顷,其中绝收3844.4千公顷。在中国,政府救济、社会捐助和保险是补偿灾害损失常用的方式。但由于受财力所限,我国政府每年用于自然灾害的救济费只有数十亿元,远远不能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面对这种非灾难性天气引发的损失,在金融创新不断活跃的今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规避天气风险,保障农业安全。天气衍生产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孕育而生。区别于传统金融衍生工具,天气衍生产品完全不依赖实体资产或者货币为标的物,而是将某种与天气有关的因子(如温度、降水量、降雪量、日照、风速等)指数化,通过期货、期权、互换等形式进行交易,由于它具有风险管理、投机、套利等多种功能,成为了当今最为有效的应对天气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我国发展天气衍生产品的必要性

(一)合理规避各行业面临的天气风险

1.合理规避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我国幅员辽阔,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因素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天气异常变化幅度大,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概率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天气变化紧密相关,不利的天气条件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自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超过2700万公顷的农田遭受干旱影响,占到全国农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导致每年粮食产量减少2800万吨以上。受天气波动直接损失者以农民群体为主,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缺乏农业风险管控意识,即使少部分农民投了保险也只针对巨灾赔偿,无法量化管控普通的天气波动风险。所以立足我国国情,逐步加大天气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对冲,能形成有效管理,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天气衍生产品的推出将在传统政府政策解决农业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业生产风险。

2.有效规避我国交通运输业中的天气风险。众所周知,交通运输同样是对天气变化极为敏感的行业。铁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因素制约。特别是航空运输业,天气异常也一直影响民航运输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夏季常常出现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和冬季常常出现的雨、雪、大雾等天气状况,导致飞机不能正常起降和飞行,给旅客和航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天气衍生产品间接对交通运输业的风险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将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行业波动损失最小化、可控化。

(二)构建完善金融市场的必然要求

1.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标的物一般都是某类资产,如众所周知的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对应标的物为利率;货币期货、货币期权对应的标的物为货币;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对应的标的物为股票;黄金期货、铜期货对应的标的物为实体金属。上述标的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均为可以交易的资产。如果在我国发展HDD和CDD等天气类衍生产品,其交易的标的物指向天气变化,这意味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构建将实现客体从传统金融工具向各类风险蕴含对象的转变。这对金融衍生交易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转变和突破。

2.发展天气类衍生产品能有效激化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力,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那更是严重滞后,金融工具品种开发稍显不足,很难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立足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发展与农业经济效益密切挂钩的天气衍生产品能填补我国金融交易市场的空白,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功能,构建更加合理的风控体系。

3.发展天气类衍生产品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发达、完善的衍生品市场,一个国家和地区就很难在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崛起。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兴起,同时也造就了芝加哥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也推进了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进程。不远的将来衍生品市场就将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竞争项。

三、我国发展天气衍生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发展天气衍生产品的需求市场分析

我国对天气衍生产品存在巨大需求。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天气差异较大,自然灾害呈现出种类多、发生频繁等特点。据统计,2000年以来在我国因为天气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每年天气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而受灾人口达4亿多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1~3%。可保守估计,我国约有万多亿人民币的经济规模直接受控于天气风险。而现存的天气风险管理工具都有着种种缺陷,无法较好的发挥保障作用或规避大部分天气风险。所以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推广天气衍生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二)我国发展天气衍生产品的供给市场分析

“双赢”是市场化的内在灵魂,天气衍生产品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直接让农业或天气风险相关行业参与者直接受益;一方面,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可以增添金融市场的选择性空间,对于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来说可以进行更多的风险组合。另一方面,对于提供气象服务的机构来说,也能为其创造经济效益。根据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目前我国这个收益比例还比较小,气象产业以前在我国一直作为基础性、公益性行业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国家拨款。如果气象部门能够开展有偿服务,为天气衍生产品开发商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在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也能为气象部门实现经济价值,创造双赢。

四、我国发展天气衍生产品的制约因素

(一)专业性人才储备不足

天气衍生产品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甚高。天气衍生产品的开发绝不等同于简单的天气预报,在很大程度上单依靠气象知识和计算机方面知识很难展开运作。天气衍生产品的设计者、从业人员、终端用户和投资者需要有金融学、气象学、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背景知识。具体看,气象学是研究的基础;统计学能够各类相关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其相关趋势,为市场化做准备;应用数学主要解决定价问题,天气衍生产品是一类特殊的金融商品,不能简单利用资产无套利定价那套模型来定价;而金融学则是开发产品的实质,把产品推向市场。就单一学科的研究而论,我国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社会应用方面相对成熟。但衍生产品系统性运营工程方面,需要参与者特别是产品的销售方成为多面手,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知识储备,这一点成为限制衍生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式不适用于天气衍生产品

截止到目前为止,关于天气衍生产品定价模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相对走在行业的前列,其他国家的定价理论多参照这些发达国家的天气因子定价模型。从2002年开始,大连商品交易所组织了天气产品小组人员赴美国、日本考察国外天气衍生品市场,并且与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签署了合作协议,从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及密度、电力及天然气消耗量等诸多角度选取近70个城市,深入分析这些城市近30年的温度变化特征及降水、霜冻情况,为我国推出天气衍生产品做了前期铺垫。但目前我国的研究基本停滞在定价研究阶段,缺少深入的定量研究分析,一套切实可行的定价理论还有待学者探索和市场改良。

(三)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期权交易等一些主要金融产品的交易方面还存在空白。在由期货向期权转换过程中,凸显出我国金融市场环境构建方面的不成熟性,这在某个程度上也给天气衍生产品中需要涉及到的天气期权交易设置了障碍。

五、我国未来天气衍生产品的发展思路

随着传统的资产风险管理逐步向非资产风险管理过渡,天气衍生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层次性,想要在适合的时机推出天气衍生产品,还需在充分准备和积淀。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我国天气衍生产品市场能够不断努力和完善。

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天气衍生产品技术设计,标准化定价。这就需要政府组织联合专家团队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极端自然现象)带来的气温的跳跃变化,确定所需参照气温、衍生品合约规格以及指数对应月份,选择合适城市作为气温的选择地区。并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特别是定量学术研究,找出一套科学化的定价方法针对中国天气衍生产品规范定价。

其次,大力推进我国保险市场和期权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还比较狭窄,保险市场很不发达,尤其是农业保险较为落后,期权市场还未推出,而有些天气衍生产品是以农业保险品种和期权为基础设计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以促进保险市场和期权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最后,挖掘培养其他正遭受天气风险影响的经济主体的市场参与意识。遭受天气风险影响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保险公司,还有能源企业、旅游行业、建筑行业等等。但是这些行业的大部分目前还缺乏对天气风险的避险意识,抑或尚未认识到天气风险会给他们营业收益带来波动。因此,培养这些经济主体通过天气衍生产品市场来规避天气风险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朝辉,王慧敏,胡新辉.农业风险管理创新——天气衍生产品[J].安徽农业科学,2008(31).

[2]甘志斌,游小列.当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16).

[3]刘云琳,干天.论天气衍生产品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17).

[4]刘国光,矛宁.气温随机模型与我国气温期权定价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6).

[5]王卉彤.气候挑战下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政研究,2008(6).

作者简介:文伟扬(1989-),男,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金融学研究;李芹(1989-),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审计学研究;程梦蕊(1990-),女,云南玉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会计学研究。

上一篇: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方面的应用

上一篇:利用地基GPS反演可降水量的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