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发布时间:2022-02-15 08:37:00 浏览数:

摘 要 气象万千,趣味无穷,大自然中丰富的天气现象,吸引无数青少年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为传播气象科学,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提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方面的能力,但灾害发生时,因防范不及时、不科学而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仍然存在。特别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造成防灾知识和能力缺乏的留守儿童、老人成为脆弱人群。本文运用传播学、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从我国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的薄弱环节入手,系统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一代一代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 气象;科普;防灾减灾;行为;孩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118-03

中国是世界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气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即便如此,当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严重。为什么公众不能有效进行防灾避灾呢?

本文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层次,通过对比国内外中小学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差距,并结合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建议以动画片、科教短片、挂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以学校为核心,将防灾减灾教育常规化、机制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育。

1 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经统计,2004到2013年,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约23 351人死亡(含失踪),平均每年有3.99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 048.7亿元(数据来源:民政部和中国气象局)[ 1 ]。

从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来看(图1),最主要的还是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雹等灾害(图2)[ 2 ]。民政部透露,2016年前7个月,全国各类灾害共造成全国1.37亿人次受灾,与近年同期相比,灾情明显偏重。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才能达到脱险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影响力不够

2.1 分析气象科普发展历程

从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开展了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成立。紧接着,气象影视协作组于1981年成立,先后拍摄了上百部气象科普影视片。1981年,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科普刊物——《气象知识》新鲜“出炉”,图文并茂的期刊生动诠释气象科学知识,受到各界的好评[ 3 ]。

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方面,中国气象局通过抓示范点建设,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联合体、协会等,研发编写生动有趣的校本课程,普及气象知识。目前,全国建有校园气象站的中小学校已超过1 000所,依托校园气象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气象台站对外开放也在积极推进中,到目前为止,各地已经建成218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进入21世纪,气象科普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气象学会先后组织了“气象科学大使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大型活动,向公众面对面地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3 ]。

2009至2016年,中国气象学会已连续8年联合中国科协等单位举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辐射达百万人次[ 3 ]。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结果,2012至2014年,连续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别达86.2分、86.3分和85.8分(图3)。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在明显提升[ 4 ]。

2.2 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研究

一方面,气象科普工作在有序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但另一方面,当气象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造成防灾知识和能力缺乏的留守儿童、老人成为了受灾害打击的脆弱人群。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避险行为的发生,造成防灾减灾效果不佳呢?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与传播效果、受众接收到信息后采取的行动有关。传播效果有3个层面(图5),第一是认知层面效果,即增加人们的知识量和引起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变,比如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等;第二是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即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等;第三是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比如遇到灾害性天气时,能否根据气象信息,有效采取避险行为,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当然,影响气象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比较多,从2016年我国气象灾害人員伤亡的案例来看,相当一部分遇难者是不顾及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不加防范地在“脆弱地区”进行户外活动,或是得到预警信息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究其原因都和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有关。因此,要做到提高公众意识,影响公众行为的改变,才能确保科普传播工作取得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呢?这里强调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3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月亮为什么变圆了?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孩子从幼年时代起,就会对身边的天气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断地向大人提出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不会因势利导地回答他们,就会扼杀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天性,影响孩子知识的形成。反之,因势利导的“给予”一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防灾避灾知识,不仅仅对于儿童时期防灾避险有帮助,还能通过他们影响其家庭成员及周围的人,并影响本人今后的成长直到老年的全过程。

再来看,中国老少边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当地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对于预警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防灾避险知识都相对于青壮年偏弱,形成了面对灾害的防范脆弱人群。但是相比较而言,孩子对气象科普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还是要胜过老人,因此加强对孩子的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和避灾训练,能起到“小手拉大手”,规避灾害的效果,甚至在孩子长成后,形成防灾避险科学素养“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聚焦于青少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美国的大气科学高校联盟专门建立了儿童气象网;在英国,科学是所有5~16岁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你的生活(Your Life)” “生活大爆炸赛事”“国家科学和工程竞赛”以及“STEMNET”已经成为英国四大品牌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同样重视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以气象为例,韩国气象厅、日本气象厅均推出了针对不同年级段青少年的气象科普资源,它们以有趣的动漫、互动参与性强的游戏还有科学实验等作为主要内容,风格活泼而有吸引力,互动性、参与感十足,容易激发受众主动吸收气象知识的热情。

但在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面对自然灾害,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的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2016年,《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做好了基本的防灾准备[ 5 ]。

心理学上分析,人在年幼时代接触到的灾害防御知识,以及培养的避灾行为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防灾减灾教育刻不容缓,从孩子抓起效果最佳。人的行为习惯(图6)是比较固定、自动化地去完成一系列动作[ 6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是因为一些重复训练、身边环境的接觸影响而形成[7],所以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培养其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行为习惯,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阶段是孩子好奇心、追随性的启蒙阶段[7],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极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阶段性特征,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培养孩子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孩子一旦形成习惯,就会自动地体现在日常行为和学习中,伴随并保护孩子成长,甚至帮助身边的人规避灾害风险。

如果不重视这一关键期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很有可能造成其日后灾害防御意识的淡薄。研究表明,人从出生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会对知识或能力的获得特别敏感,如果给予相应刺激的影响,就会毫不费力地获得一些能力。[7]幼儿期和童年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此时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培养其正确的避灾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受益终生的效果。

为此,社会要关注防灾避灾儿童动画片、挂图、科教短片在幼儿园、学校中的应用普及。

通过老师教给孩子们(大手牵小手)防灾避灾知识,进而在灾害发生时,孩子帮助老年人(小手拉大手),规避灾害,起到“大手牵小手,知识弄对头;小手拉大手,绕开灾害走”的效果。要将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常规化、机制化。学校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将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纳入到学生正常学时中[ 8 ]。加强气象科普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校本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堂[9]。为增加教师培训中有关防灾减灾的知识,各地科协应当组织地震、气象、水利等部门专家对幼儿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或开设讲座,并邀请专家编写相关的教材。同时,动员类似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其人道救援网络成员机构深入灾害易发地进行科普培训,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非常必要。总之,防灾减灾教育启动越早,受益越早。

4 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防灾减灾形势异常严峻,而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对于全体公民来说都非常必要,从孩子抓起效果最佳。短期来看,这是解决老少边远地区弱势群体防灾避灾的“突破口”,能保一方平安。长期来讲,这也是不断提升全民防灾避灾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代代筑牢防灾减灾阵地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秦大河,等.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7.

[2]民政部网站.民政部国家减灾办等发布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BE/OL].[2016-07-11].http://www.gov. cn/xinwen/2016-07/11/content.5090295.htm.

[3]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0-126.

[4]中国气象局.2014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8):4-6.

[5]寇江泽.别让灾害变成灾难[N].人民日报,2016-08-27(9).

[6]王晓娟.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10).

[7]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7-10.

[8]陈恋.教育是最重要的防灾减灾方式[J].中国减灾,2013(18):31.

[9]赵立新,张志敏,李红林,等.关于加强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普研究动态,2016(18).

上一篇:《边界层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上一篇:飑的报告与监视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