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湖北:加速融合发展,提升竞争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2-04-07 09:15:41 浏览数:

·湖北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助推产业加快调整升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呈现出“多个领域扩展、跨界融合加深、服务功能增强、支撑能力提高”的良好态势。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湖北省以《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7】26号)为行动纲领,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提升湖北工业经济发展能级,培育企业新型竞争能力,加快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

近两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加以推进,编制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7】26号),对加快湖北省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意义。

湖北制造业与互联网

融合发展起点高

“十二五”期间,湖北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落实智慧湖北建设各项部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助推产业加快调整升级,制造業与互联网融合呈现出“多个领域扩展、跨界融合加深、服务功能增强、支撑能力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推进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促进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的全方位提升。机械、汽车行业ERP、MES应用逐步深入,装备制造行业数字化改造步伐加快,电子制造行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明显提升,原材料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逐步提高,产生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产品和品牌。

(二)互联网支撑平台实现突破。湖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已经建成1个省级枢纽平台、17个市(州)综合服务平台和15个产业服务平台共同组成的服务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依托湖北省移动公司建设的“兴业云”平台,已累计服务上万家中小企业。全省首家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琴台e网”,提升了钢铁产业链制造、物流、仓储、金融等创新发展能力。3D零件库、万蜂云、光易网、意造网、优制网等一批服务于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的服务平台加快建设。

(三)智能制造技术应用逐步深入。武汉等地区开展了全省模具制造、铸造、冲压、锻造等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国内首款工业云机器人投入应用。我省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制并小批量投产。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等重点地区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已有烽火通信等4家企业投保。14个项目入选“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等5家企业分别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历史性新机遇

当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已经进入能量积蓄、蓄势待发的新阶段,湖北具备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面临多重优势叠加、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垒球看,两化融合成为工业强国振兴制造业的重要途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制造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IT融合发展战略,都是依托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重塑全球制造领先优势。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变革,已成为全球产业演进的新方向和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

从我国看,两化融合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相继出台了“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指导性文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两化融合发展面临领域拓宽、层次加深、发展加快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驱动难以持续,亟待通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从湖北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成为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千亿产业多为传统产业,面临着增长乏力、产能过剩、效益不高、创新不足的等共性问题。当前,智慧湖北建设如火如荼,我省正加速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作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湖北既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又有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的双重优势。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将促进新一代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释放和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市场需求,推进我省四大传统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深化融合发展提升“湖北制造”竞争新优势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7】26号)为行动纲领,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提升湖北工业经济发展能级,培育企业新型竞争能力,加快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

(一)构建制造业双创体系。一是打造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充分发挥大企业“双创”的主力军和旗舰引领作用,鼓励大企业向全社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投融资等“双创”平台。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培育省级制造业“双创”示范企业(平台)100个,国家“双创”试点示范企业20个。二是打造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市州依托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发展一批制造业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创新平台,通过与大企业分工配套,增强产品创新、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促进线上与线下(O2O)相结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的配套、融合、协同、互动。三是打造互联网企业双创支撑平台。结合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众创空间。

(二)发展网络制造新模式。一是推进智能制造。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建设,着力提升制造全过程、产业全链條、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到2020年,形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车间),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200个。二是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大力发展众设、众包研发设计模式,在纺织、汽车等行业,通过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网络平台,促进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全面互联。鼓励制造企业发展分布式网络化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实现全球分散化异地协同设计、制造和服务。到2020年,培育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00户,发布系统解决方案100个。三是推广个性化定制。鼓励家电、服装、家具企业实践小批量、多品种、快反响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通过C2B模式进行产品设计、制造与用户实时互动,及时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支持家电、服装等行业建立客户体验中心,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四是强化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质量诊断、预测下维护、远程智能管理等服务,鼓励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三)夯实融合发展“新四基”。一是自动控制与感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芯火”计划和传感器产业提升工程,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开发一批既是“湖北造”又有“湖北芯”的重大装备;二是核心工业软件。支持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发产品研发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协同平台类、模块化嵌人类工业软件产品。加快创建武汉“中国软件名城”,实现软件规模和质量的同步发展,促进全省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工业互联网。贯彻落实“宽带湖北”战略,推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4G/5G、IPV6、物联网、泛在无线技术在工厂内部网络的部署。围绕无线工厂、标识解析、IPV6等方面的应用,引导企业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四是工业云平台。加快湖北工业云平台建设,湖北工业云平台进入全国第一梯队,鼓励市州、企业发展服务工业企业的云平台,鼓励开发面向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大力推动工业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

上一篇:价值网络中网主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上一篇: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