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8 08:49:20 浏览数:

摘 要: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有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科研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谈了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院校 科研管理工作 评价体系

科学研究是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几乎所有的重要报告,诸如教代会报告、中长期发展规划、本年度年度计划和年终总结等文件中,都会给科研工作留出大量的篇幅、浓墨重彩的详细说明和介绍。一所优秀的大学必然既有着高水平科研团队,也少不了高效率的科研管理队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若其中一方有所不足,便会相互影响,造成迟滞,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类高校)也遵循着这样的一种规律。科研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服务,更多的是承上启下、沟通与联系。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指导和要求,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开始,到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高校智库计划”,再到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双一流”,在新的形势下,科研管理工作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的难点

1.学科观念如何定义的困难。2012年艺术学成为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其中设计学位于跨学科边缘,可以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从这开始,对于艺术学这个门类如何建设,其学科特性到底如何,如何考核科研成果等等之讨论就从未停止过。曾有学者在其文章中称“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那么艺术学学科是类工科吗?不能简单地说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艺术学学科的科研成果没有试验,不提倡以数据说话。同时,艺术学学科也不尽是文科,可把所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看到的纸质成果,因为艺术学学还有大量的创作、演出。

2.科研团队人员组成数量的困难。艺术是上层建筑,艺术教育是精英教育,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高等艺术院校基本都是专业类院系,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等,其校区规模、师资队伍、招生数量等各项指标都无法与综合型大学相提并论,笔者工作的上海戏剧学院,其规模类似于综合型大学的一个院系。规模小或体量小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很难聚成研究团队,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即便形成了研究团队人数亦不多。这些艺术类高校,每个学校基本都有着3到4个一级学科,甚至更多,一个二级学科聚集起几十位教师是不多见的。这与综合型大学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时一呼百应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还要考虑到即便在同一个二级学科,甚至同一个教研室研究方向分散的因素,人员就更稀少了。因此,艺术类高校在申报科研重大项目或建设优势学科时,团队成员的组成数量便是第一个难关,而团员数量直接影响着成果数量。这也是为什么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3.科研管理力量的薄弱。首先是科研管理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目前,科研管理部门比较“主流”的几大块职能是:校内外的科研项目管理(重大、个人)、科研经费管理(专项、校内经费)、科研成果管理(知识产权、归档、人文社科统计、报奖)和科研机构管理(实验室、基地)等等。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边界就仅这些吗?远远不止。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学科建设是不是应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据笔者了解,学科建设工作可以由规划办、研究生部、学科办、科研处不同部门管理。如果学科建设划归科研处管,其工作量恐怕不止增加了一倍。其次,是管理隊伍人员的短缺。艺术类高校规模小,所以编制数也少,科研管理部门少的2-3人,多的也不过就是4-5人。综合型大学或规模较大的地方大学,可以设置专人或多人分管上述工作职能中的一块。而在艺术类高校,一位科研管理人员往往要管几块,这也就意味着再要加强科研管理力量的投入,便会十分困难。

4.科研经费管理上的困难。近几年,国家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至2016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尤其是高等教育经费管理的日益规范和严格,从2012年的两大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其后各个省市教育厅或教委出台地方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文件;到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再到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及随后出台的,由财政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这一过程及上述的文件,国家完成了对科研经费管理理念变化的阐述。科研经费的构成,也从原来由许多经费类别组成变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组成。人员经费由原来的不可发放于项目组成员,到现在可以包括聘用人员的社保费用、在间接费用中列支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支出。新文件、新规定、进而产生的适用层面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不断紧跟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断学习文件的精神。同时,就科研经费管理的经费使用方面,艺术学学科的情况更接近文科,没有设备、试验等大额度支出,项目经费使用较为困难,结余现象比较普遍。能够报销的财务类别也不多,如市内交通费、图书费、差旅费、打印费等,其中交通费偏大。观摩费是艺术类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类别中特殊一类,观摩费是资料费?还是经费类别中的“其他”?又抑或是单列一类?林林总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科研成果认定的难点。如何对艺术学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划定范围可以借用理工的方式吗?笔者认为似乎不太可行,套用理工科的标准对艺术学门类的五个一级学科科研成果进行考核,那许多优秀的成果便不会被认同,也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特性。如何对一场演出、一个剧本、一幅绘画又或者一支舞剧进行量化的评定,好与坏,都是每个人主观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许只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大家都能认同的标准。那么艺术学学科可否采用文科的标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文科目前主要还是以核心期刊论文、科研项目、科研获奖和著作来进行考核,如前文所述,无法考核艺术作品。艺术学学科科研成果即包括了文科主要的四大类成果,还包括了演出、创作、绘画和展出等。如何考核或评定后面这些艺术类特有的成果,如何把这些成果纳入到现有的、量化评定标准体系当中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据笔者所知,目前尚未有一个获得艺术类高校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各个高校都在制定研究各自的标准。2016年的学科评估对于这方面进行了一次开拓性尝试,在学科简况表里增加了“创作与展演”,把艺术类特有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但这还是没有避免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些特有成果的评判都是主观的;如何把主观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之难题仍待解决。

6.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复杂。高等艺术院校科研项目申报时间跨度长,几乎横跨了一整年。项目申报的类型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艺术类专项、还包括图书出版古籍整理等等。主管部门也众多,仅国家层面便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文化部科技司和艺术司、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高校古委会。如若学校把创作部分也放入科研处管理,还会涉及到国家艺术基金,有些有设计学学科的艺术类高校还会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还不包括地方需要申报的科研项目,不包括各种实验室、基地的申报。

二、几点建议

1.学校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定位,确定自身的办学宗旨,决定着科研管理工作的方向。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还是两者并重,仅就这一点,对于科研工作的发展,就有本质性的区别。研究型的大学首重学术,重研究,那么對于校内人员必然有比较高的要求。而教学型的大学,注重本科教学质量,将培养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是作为首要任务,科研就未必显得那么重要。艺术类高等院校如要走研究型大学的道路,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规模小,师资水平尚不能达到。但是在现今的考评体制下,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估,乃至本科教学评估,都需要学科研成果的支撑。那么在学校内部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创作与科研的关系,在人事制度绩效工资下,如何对老师们进行科研要求,就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平衡问题。

2.分类指导和综合评价体系。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的意义就在于区别对待艺术门类中每个学科的特点。这种分类不仅仅是把艺术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门类区别开来,也将艺术门类五个一级学科区别开来。在这五个一级学科中,艺术学理论相对简单,因其最为接近文科,所以基本可以参照文科科研考核来要求。其余四个一级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演出、创作、绘画作品、设计和展览——怎样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去衡量这些成果进行考核,是留给每一个艺术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思考的课题。其进而会影响到科研经费分配、教师个人的绩效工资、科研项目申报及各个学科之间平衡的等等问题。建立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关键是找到一个常数,以单项的科研成果为常数,然后以此为参照物,对其他类成果乘以一定倍数。这个“倍数”尤为重要,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学科和学校学术委员会多方讨论决定的。如此一来,有了量化的指标体系,将便于科研管理部门解释和操作,也有利于校内教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更有利于激发自身科研工作的真实和潜在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厉震林.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J].戏剧艺术,2012年,第1期.

[2]黄达人.大学的观念与实践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丁晓昌主编.高等院校科研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现代转型期下的民俗艺术学研究

上一篇: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新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