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延气2井区山2段沉积特征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7 09:10:51 浏览数:

【摘要】综合分析研究区各类相标志资料——岩心、古生物、电测曲线资料,判定延气2井区山2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间湾沼泽等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为研究区最主要的储集体,是山2段油气勘探及开发的优势相带,其主体呈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展布,其中山2-3亚段水下分流河道砂最发育,厚度大,且横向分布稳定,连片性好。

【关键词】山2段 沉积特征 沉积相 延气2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华北板块西部,呈南北向展布,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演化阶段、多沉积体系、多原型盆地叠加的大型多旋回复合克拉通盆地[何自新,2003]。盆地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晋西挠褶带和伊陕斜坡(也称陕北斜坡)六大一级构造单元,目前盆内古生界天然气探明区块基本上处于微向西倾斜的陕北斜坡构造单元内[杨俊杰,2002],本研究区正隶属于陕北斜坡,位于盆地中东部偏南。

鄂尔多斯地区地下情况复杂,局部构造不发育,气藏受地层-岩性圈闭控制,山西组作为高产气层在研究区北部已发现储量达千亿方级大气田,其中山西组二段(以下简称山2段)更凸显出了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山西组是海水逐渐退出过程中的一套过渡时期的三角洲相含煤建造;岩性主要为粗粒、中-粗粒石英砂岩、中-粗粒岩屑砂岩,还可见含砾砂岩,区域内含煤层,夹薄层泥质粉砂岩与黑灰、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根据沉积旋回划分为山2-1,山2-2,山2-3三个小层。本文选取延长油田主力区块之一延气2井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野外剖面资料,和已有的探井资料:录井、测井、岩心资料,古生物资料等,并运用地球化学测试数据,识别研究区山2段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

1 沉积学特征

研究区山2段岩性以中砂岩为主,下部含粗砂岩、含砾粗砂岩,泥岩;分选多中等到好,颗粒以次圆状或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结构成熟度中等;碎屑成分中石英含量最高,达87.65%,长石含量少,成分成熟度较高;颜色总体表现为还原环境下暗色沉积,以灰色和灰黑色为主,其中不见氧化红层沉积及反映湖岸线过渡带沉积的杂色泥岩,中夹厚度不一的煤层或煤线,反映该沉积期气候温暖湿润,碎屑物多处于浅水水下沉积环境。

同时,山2段保存有丰富的沉积构造,在取心描述及后期的岩心观察中多见槽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水平层理,并见反应水动力强弱交替出现而呈现的砂层和泥层交替的波状层理等。

2 古生物化石特征

研究区山西组动物化石稀少,泥质粉砂岩、碳质泥岩和煤层中陆生植物碎片化石丰富,并见发生炭化的植物茎杆化石,反映沉积期气候温湿,植物茂盛;同时部分井微体古生物化石鉴定的结果显示陆生裸子植物花粉分子较多(如小云杉粉、年轻弗氏粉、东山云杉粉、东山云杉粉),最高达95%,孢子分子少,且多为碎片;大量植物碎片及孢粉化石的出现,说明研究区山西组多发育适宜植物生长的河流-湖泊-三角洲环境。

3 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

研究区自然电位、自然伽玛测井曲线对岩性反映较灵敏,本文主要应用自然伽玛和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形态——钟形、箱形、漏斗形、舌形、指形和组合形态,以及这些曲线的幅度、接触关系、光滑度等特征作为测井相标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自然电位呈钟形或叠置钟形,箱形,曲线光滑或微齿状,下部突变,上部渐变;水下分流间湾总体表现为高幅值,呈锯齿状或小的尖峰状。据此识别出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其间夹泥炭沼泽环境下的煤层或煤线沉积。

4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本区山2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工区最重要的储集体,各水下分流河道间为呈南北展布的分流间湾沉积,其间间或有间湾沼泽。其中山2段3个亚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如下:

4.1 山2-3亚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山2-3亚段在研究区内广布南北向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仅在研究区西部局地有呈条带状展布的南北向分流间湾,形成了工区内砂岩广布,且沉积厚度较大的格局,在延127、试211一片状区域内砂体厚度超过20m,连片性好,为研究区山西组中最有利的目标层位(图1、图2)。

5 结论

(1)根据研究区录井、测井、岩心及古生物资料等识别出研究区内发育三角洲前缘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亚相和分流间湾亚相,其间间或有间湾沼泽沉积;

(2)研究区山2段3个亚段沉积相演化具有很好的继承性,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改道或汇水造成区内各亚段内砂体分布格局不同,其中山2-3亚段砂体最发育,厚度大,且横向分布稳定,连片性好,是研究区内最重要的气层组。

(3)沉积相控制着油气的储集带,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储集体,是山2段油气勘探及开发的优势相带。

参考文献

[1] 陈全红,李文厚,王亚红,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古生代早—中期物源分析[J].现代地质,2006,20(4) : 628-634

[2]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0

[3] 郭英海,刘焕杰.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的海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28) :126-129

[4] 李艳,王孝江,刘云,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韩油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5] 邢厚松,肖红平,孙粉锦,等.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4):345-351

[6] 何自新,等.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326

[7]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3-160

作者简介

黄国丽,女,1984年生,助教,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研究工作。

上一篇:神秘的旅行者

上一篇:基于三维统一模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