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发布时间:2021-07-29 08:46:05 浏览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但要重視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1、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建模活动,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提供现实问题情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亲自经历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学材料。比如:小学一年级数学对“序数”意义的认识中有一道这样的题:有十个小动物在玩滑梯,题目问第八个动物是什么?小猴排在第几个?……孩子们有的从前面数,有的从后面数,错误率极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立即把学生带到校园游乐场的滑梯边,通过玩自己幼儿园时熟知的游戏,再次体会玩滑梯的上下顺序,真正理解序数的意义,从而有序地进行数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面对提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出不同的数学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再次求解模型,真正经历了体验的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使新学习的知识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让学生独立探究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尝试、交流、归纳的教学过程,建立新知的数学模型,其特点是“未教先学”,即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尝试探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再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归纳出新知识的数学模型。

比如在解决“用合适的单位表示一粒大米、数学课本的长度以及教室的长和宽”这个问题时,二年级小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以及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本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把时间和空间换给了学生,让学生手拿学具,动手尝试,认真观察,在反复实践后得出结论,大米要用毫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要用米作单位,而数学课本的长度则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在整节课中,教室里乱中有序,学生们兴趣高昂地忙着测量、比较、思考。

3、让学生在他人合作探索数学建模,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拓宽了途径,更重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保证。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小学数学三年级“方向与位置”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以学校为中心,小组合作,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方位图上记载学校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这是一道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题目,首先小组成员要确定自己小组的目标和任务,确立数学模型,然后再求解模型中明确自己记录的建筑物在方位图上的具体位置,不同的建筑物使用什么标志表示,同时成员之间要做好分工,讨论行走路线,表达各自对任务的见解,真正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完成小组任务后,几个小组再合作完成方位图,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具备数学模型的构建意识与能力,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自主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使数学课堂彰显科学的魅力。

上一篇: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特点及教学策略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关应用问题的探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