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班级弱势群体之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6:12 浏览数:

现实社会中存在弱势群体,一个班级内也存在着弱势群体,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不尽一样。他们中间的一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延伸;一部分则是学校、家庭教育或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他们一方面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忽略,成为被“遗忘”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经常被老师“记挂”着。不管是遗忘还是记挂,如果不认真解决好弱势群体的问题,会对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班级弱势群体的成因,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会对推进有效教学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班级弱势群体的成因

(一)经济原因

现今社会的学生也是一个互相攀比的群体。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自身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或多或少地会在学校生活中反映出来。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穿着或者零用钱等方面上表现出优越感,往往会很看不起贫穷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们交往,甚至会拉拢部分人去孤立家境贫寒的学生,从而导致弱势群体的产生。

物质上的贫困往往会使得贫困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在教室里的话语权减弱,地位随之降低,逐步成为弱势之一。有的学生因为这个原因,甚至不愿意和教师多交谈,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情绪,慢慢地变得自闭,这会加剧他们的弱势情绪。

这一原因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社会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或者是自身生存技能差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最近几年来,这一个原因越来越表现在外来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子女在班级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他们本身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就少,且没有什么技术,又大多来自于贫苦地区,受本地居民轻视,所从事的都是一些苦活累活,报酬低,无法提供优越的条件,导致子女在班级里的经济和社会弱势。

这一原因还表现在本地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身体残疾的人身上。他们会得到亲戚朋友的帮助接济,会得到政府的救助。但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更自卑,他们也会思考:为什么自己要比别人得到的少?如男生梁某,父亲是智力残疾,虽然有低保,外加亲戚的接济,可是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还是没有他人好,他心理极不平衡,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和别人差不多的地位却不得,于是自暴自弃,不愿学习,打架斗殴,导致他在班级内更加孤立。同学看不起他,老师也很是头痛。

2.由于生病或意外等原因使得家庭主要成员缺少或失去生存能力而致贫。这种情况在现今社会已不鲜见。这种家庭虽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对于该家庭来说,无异于天崩地裂。原本可以得到的较多享受一下子失去使得子女无法接受,巨大的反差会使他们用另外一种思维来对待这个世界,如果有思想准备还好一点。学生张某的父亲突然致残,失去生存能力。原本可以得到的名牌没了,大量的零用钱没了,原来的一些所谓的朋友也离他而去。经济上的由强转弱使得他一下子无法接受,离家出走。回来后总认为自己没脸见人,不希望别人知道他家里的情况,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教育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

现在,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增多,已经不容忽视。亲生父亲或母亲每天为了生存而劳累,往往放松对子女的监管,对孩子的学习偶尔问一声,忽视子女在学习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这类家庭的孩子比起同龄孩子来说,得到的关爱要少,在很长时间内排斥继父、继母。他们往往情绪不够稳定,外表往往表现得很坚强、成熟、自立,但内心又往往很脆弱、孤独、觉得孤立无援,非常渴望得到同学的友情,以补充自己在情感方面的缺失,但同时又有着很强的防范意识,使得他人无法进入其心灵深处,导致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这样,他们自然也变得弱势。

有些家庭尽管正常,虽不富裕,但父母或醉心于娱乐活动,或忙于其他,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甚至不闻不问,美其名曰顺其自然,也会导致子女在班级中成为弱势之一。

2.学校教育原因

现在国家虽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改变,还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准。学校为了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逼迫老师把更多的目光投给优生,给予优生更多的机会和荣誉,同时有意识忽视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得到的是来自于邻居、老师、同学甚至于父母带有歧视性的目光,自然也成为弱势群体之一。

(三)个人原因

有些学生受到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诱惑,不思学习;有的是学习比较困难,基础差,习惯差,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对头;有的智力较差;有的性格内向,最后的结果大多是成绩比较差,缺少真正的朋友和玩伴,成为别人戏弄的对象。他们当然是弱势群体之一。

二、解决班级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

1.建立长效救助机制

我们所在的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富裕,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如不再收取学杂费,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作业本,对部分比较穷困的家庭进行补助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大部分是惠及全体的。而因经济原因导致弱势的学生需求不止这些,他们需要更大的帮助,希望社会能够提供相对多一点的财力,而不是让他们仅仅生存在温饱线边缘,以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完全可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为主体,其他有识之士为辅助,出资出物,建立长效完善的救助机制,对弱势群体进行实实在在的救助,消除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弱势群体。

2.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这些弱势学生的父母很难担当起心理疏导的责任,就需要学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界应该增加心理辅导人员,加大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力度,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制,认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而不是流于表面。前文提到的张某就非常需要这样的帮助。如果以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体,班主任,任课老师,甚至部分学生干部对弱势人物倾注心血,进行情感交流,应该能够大大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减轻压力,安心学习,也能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

3.努力引导爱心教育

由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加上某些不合理的社会思想,导致很大一部分老师把注意力放在优等生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身上,更需要老师目光关注和情感滋润的弱势学生却只能躲在人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加大情感交流,有意识地降低一些要求,多鼓励表扬,从多方面去关爱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也是阳光的。

4.建立家校连动机制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是家庭的责任和希望。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的家校联系平台——校信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辅之以电话、家访,把学生在学校和学习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特别是对那些弱势学生,多关注,多鼓励表扬,适当通报不良表现。同时获取学生在家里的信息,听取家长的意见,双方共商良策,共同教育。可以举行多种活动,引导弱势学生参与,甚至多给予机会,还可以请部分家长参加,使得弱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我们是弱势一点,但我们也有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我们也能够做得很好。最终达到改善其弱势的的目的,让他们走出困境,以良好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总之,班级“弱势群体”问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大力配合,也需要老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我们相信,在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学校、家庭等方面的一起努力下,这个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的。但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丰义中学)

上一篇:以留守儿童为例谈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上一篇:走访香港最早\最老\最大的老人服务机构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