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基于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发布时间:2021-07-29 08:44:40 浏览数: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智力不算差的学生之所以沦落为“差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宁愿将智力投入到电子游戏上也不投入到学生上,而学生未能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如同水太清难于养鱼的道理一样,教师讲课过于单传,只孤立的研究课文本身,而忽略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就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如何结合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实际中体会知识的情景.对于数学知识,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数学知识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比如:讲:《函数的奇偶性》中展示瓷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审美教育!讲《数学归纳法》时引入“多米诺骨牌”效应,体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与学生探究“多米诺精神”;讲《统计》时,引入2011年人口普查,谈老龄化问题,谈经济增长与流动人口增加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对生活的帮助;

讲《数列》时引入“教育储蓄或贷款”、“购房贷款”……

设计出一个有吸引力的情景引入,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以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课堂效率和求知欲的形成.

二、通过数学历史人物及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实施数学家人品教育和数学史志教育,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洒满了数学家的辛勤的汗水,而且很多数学家的奋斗过程对学生学习和热爱数学有极大的帮助,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感.

比如:讲《归纳推理》时引入“歌德巴赫猜想”,展示我国科学家的贡献:

1956—1957年,王元先后证明了“3 + 4 ”、“3 + 3 ”和 “2 + 3 ”.

1962年,潘承洞和巴尔巴恩证明了 “1 + 5 ”,王元证明了“1 + 4 ”.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最终会由谁攻克 “1 + 1 ”这个难题呢?

突出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贡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向数学家们学习,培养坚忍不拔、 勇于攀登的精神.

还可以推出研究性学习课题:“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请问另外两道难题是什么?”通过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去了解、学习、研究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动手、合作、 钻研问题的能力. 

三、通过提倡思考“为什么”,追根溯源探究数学真理,激发学习兴趣

譬如:在《集合》课上,有同学问:“老师,有理数为什么叫‘有理数’?”

“不为什么,只是一种叫法,大家都这样叫!”一位同学不屑地说.

“是‘规定’的!”

“数学家怎么想的?这谁知道?”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起来.

“老师,有理数不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吗?是不是……”

“好! 追根溯源,这就是数学的研究‘秘籍’,大家一起查查字典,有理数的英文原文是什么?”

“rational?number”,“rational 什么意思?”

“rational 合情合理的,有理性的,比……”

“比!比!老师应该是‘比’的意思?”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起来!

“怎么解释?”

一段时间的沉默,有人恍然大悟了!原来,整数和分数统称rational number, 分数和整数均为两个数的比值.学生们得到一个结论:rational number 应该翻译为“可比数”!

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探究,对数学的情趣,他们又增进了一层,对数学一切都要追求“为什么”的质疑精神,和敢于提出、敢于钻研的学习氛围已经逐渐形成.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其实数学也是人学.只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努力挖掘隐藏在教材之中的、丰富的、令学生感兴趣的内涵,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时刻牢记“数学教学之务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不在知其所以然,而在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常树民.浅议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1(05).

[2]徐兆淑.转化“后进生”的启示及其做法.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0).

上一篇: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上一篇:重视美育渗透培养审美能力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