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浅谈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2:42 浏览数:

[摘要] 本文通过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现状,分析他们心理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困难以及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到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的方法,使弱势群体大学生能够正常健康地学习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弱势群体大学生 思想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在愈来愈多的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校园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即是弱势群体大学生问题。弱势群体大学生一般体现在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心理障碍以及学生成绩较差等方面,从而处于困难和不利的环境。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大学生增多,弱势群体大学生也在逐渐增加,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全面提高,也渐渐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背离了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学习生活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上普遍存在高度敏感性,容易形成情绪和感情上的强烈波动,通常表现为自卑、抑郁、孤僻、悲观消极、嫉妒与不满等。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首先,要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使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矛盾,减少和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其次,塑造坚强的性格,克服敏感性和自卑感,做到自立、自强。同时,要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使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将个人的需要同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确立自身的抱负。同时,要注重激活他们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建立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在切实做好保障性咨询的基础上,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导,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成长过程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激活他们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心理和交际方面的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

二、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积极拓展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和压力

经济贫困是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中虽然有各种教育资助项目,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这些措施对减轻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导致覆盖面窄,分配不均,手续复杂,缺少稳定长效的机制,仍有相当比例的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费不足。因此,积极构建和完善高校的经济资助体系刻不容缓。首先,政府应加强教育立法,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完善各种资助制度,严禁学校或者学生将资助的资金挪作他用,保证资金落到那些最需要的的学生手中。其次,求助于社会,发扬勇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成立专门的部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向校友和相关企业团体和个人筹集资金,形成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捐赠的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扩大筹资的渠道。

三、加强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支持

随着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这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他们受到经济、社会地位的制约,缺少找工作的“本钱”,同时,脆弱的社会关系和多次找工作失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使得弱势群体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是难上加难。首先,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本领。其次,学校要对优秀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积极的推荐就业,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第三,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积极接纳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在政策上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给予支持,如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创业在税收和补贴上给予优惠等。

四、政府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互助互帮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这种帮助不但在物质上,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如不歧视弱势群体大学生,给他们心灵以温暖,使他们对社会对和生活充满信心希望,更加勇于去奋斗,去创业。学校也要积极营造校园人文关怀的环境,同时也要加强对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也存在一少部分弱势群体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不努力学习,而是把钱用在了娱乐和奢侈的消费上,这也从某种程度伤害了资助人的感情,削弱了他们资助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监督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以德报德”的感恩教育,让受资助的弱势群体大学生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和生活,不辜负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同时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回报社会,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

总之,弱势群体大学生的问题在一定社会时期还将长期存在,这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学校、政府和社会联合起来,共同着力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关怀,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难阶段,让他们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基层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探讨研究

上一篇:“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