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农村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理矫正与教育方法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3:38 浏览数:

目前,农村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农村弱势群体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简述几个相应的教育策略,意在引起全社会共鸣,给这些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一,农村弱势群体学生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1)父母离异,随父或随母生活,缺少父或母的关爱。(2)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随爷爷或奶奶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爱。(3)父母一方或两方都有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给孩子产生压力。(4)父母因意外伤害。隔代监护或寄亲戚监护,产生逆反心理等。

这些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缺乏家庭教育,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障碍。据调查,学业成绩不高、品行不好、违法乱纪现象在弱势群体孩子中占较大比例。这些孩子的未来与发展,是我们学校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

二、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

1 多数学生学习缺少动力,学习成绩不高,与其他学生相比自控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无看书的习惯,他们有的学习方法不当,厌学情绪严重,不求进取,上课时无精打采,或扰乱课堂秩序。

2 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力差,由于长期与父母隔绝,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亲情的缺乏,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他们中间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有意破坏公物。事后老师问时,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大发雷霆。

3 这些学生大部分行为习惯差,纪律法制观念淡薄,他们由于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长期跟随爷爷奶奶或亲戚生活的孩子,处于溺爱或无人管教状态,形成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对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理矫正与教育方法

(一)正确引导 对症下药

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感情上的问题。较多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刺打击,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以爱心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以热心融化他们的心灵冰雪。

(二)善于等待 锲而不舍

心理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耐心教导,坚持不懈,善于等待。可见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不是徒劳的,只有持之一恒的关爱、教育、感化他们,发现亮点及时表扬,对错误以谈心方式解决。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一个质变,由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学生并非不可能的。

(三)开展活动 陶冶情操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可以开展清明节忆先烈活动,使学生感到先烈的可敬、英雄的伟大、大集体的温暖、文艺的快乐。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这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了他们的道德情操,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学科教学 有机渗透

针对弱势群体学生情况,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同时,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立“心灵驿站”。帮助他们解决无人倾诉、无处诉说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课堂教学要渗透理想教育、人生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内容。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心理教育的实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总之,呵护农村弱势群体学生,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唤起他们的意志和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认真研究“弱势学生”的心理,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放大人生,克服心理障碍,走上健康成长之路,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上一篇:新时期对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及原因探析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与扶助弱势群体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