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22 09:48:48 浏览数:

摘要:紧跟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我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符合我校的办学地位与传统特色,力求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车辆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教育模式。通过探索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从社会需求调、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知识点分析和方案合理实施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车辆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2-03

一、前言

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我省青口地区戴姆勒公司、龙岩地区新龙马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的成立,市场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阶段我系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不足,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车辆系教学模式的特色、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为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最终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内容相对落后。(1)实践教学定位较低。传统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和专业基础过窄的现象。①我们所设置的多数实验课程按学科设置,且实验教学仅仅起到对书本知识的验证过程,整个训练操作循规蹈矩,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要求。②所设实验学分非常少,经常将几个实验加起来才满2学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学科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③忽视了实验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综合性。(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车辆专业的迅猛发展,要求车辆实验的理论和技术能不断更新,以适应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但我们发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依旧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单一、陈旧、重复并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设备甚至已是市场上所淘汰的。另一方面,缺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即每一门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实验知识交叉渗透少,最终使得整个基础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能力培养。

2.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本科教育的发展。(1)科研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弱。目前我校不少学生仅仅利用计算机完成毕业论文,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试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设备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激情和潜力;也有一些导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设备,但都较为陈旧,无法进行更精确的试验,也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毕业课题陈旧,与实际脱节。很多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又要指导多名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工作繁忙,只好给本科学生确立一个重复性研究的课题。毕业课题就难以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选题水平不高,课题严重脱离实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缺少科学训练,使学生的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主要原因其一是导师队伍管理制度中没有相对明确的职责规范与条例要求,这让不少导师占空偷懒。其二导师队伍管理还缺乏相应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导师没有危机感。

三、现阶段我校车辆专业本科培养体制改革实质意义与具体措施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学院和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出“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方针,这对原有的培养体质进行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高技术性特征,即通过扭转传统的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深厚、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专业复合性较强的实用的、具有高技术性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性特征,即在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中嵌入职业岗位的特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开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职业所需新技术人才;更有利于体现车辆专业特色,协助我院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水平,提高办学能力,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本文根据本系专业特色,对学生培养体质作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1)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的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形成“核心课程学习”加“岗位素质训练”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开设应用型课程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应用型教学方式。对该系列课程的教材、课件进行优化,突出实用性。岗位素质训练,以模拟企业工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的完整流程,构建在实践中学习的仿真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岗位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多举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工程案例为中心进行教学,或参加企业实践,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进行授课。(3)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能力考核方法。对课程知识点分析,找到学科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联系,结合企业工作模式,以此来确定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围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来开发教学流程和模式,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或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实施。在对课程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部分技能性强、联系紧密的课程,以大项目的方式与考核合并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如:采用大作业、项目考核、答辩等多种形式。

2.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系列赛事旨在由各大学车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想、设计、制造一辆在加速、刹车、操控性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并且足够稳定耐久小型方程式赛车并参加比赛,以展示和证明团队的创造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大赛不仅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从而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研本共建”关系。组织部分对科研方面感兴趣的一年级研究生加入到车辆创新团队中。帮助本三、本四的学生一起钻研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通过这样的互帮梯队提高本科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较多时间向比较有经验的大哥哥大姐姐讨教,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尽早完成作品,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2)积极鼓励多学科教师参与,充分实现学院资源整合。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产品,包涵了机电、机制、机设、材料及车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创新设计,应充分发挥学院综合优势,优化各系资源,实现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所以在大赛导师队伍的构建中,我们提倡结合课题实际,选配以本学科教师为主,相关学科导师为辅的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3)积极创建创新实验室,优化学生创新实验条件。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众多著名高校均有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室,为此,车辆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本科生又带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室,方便学生进行课外创新项目的研究。

3.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设备运行、汽车设计、维修、测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具有较强的共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对本专业的科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具体如下:(1)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车辆专业以“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与对口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约式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与省内多家车辆生产与零配件制造的公司签订校外本科实习基地。目前已经签订了龙岩地区的新龙马、福龙马、龙工;福州地区的东南、戴姆勒等,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厦门、泉州和漳州一带。(2)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企业岗位素养的培养,为保证本专业“双导师”实践教学新模式顺利运行,我们可构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而校外指导教师(即企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则强调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对于校内导师,我们要求能通过与企业沟通后加强自身的企业岗位素养,从而指导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实践企业岗位素养。比如国家对图纸的规范与要求、公差的标定以及工艺的流程等等。(3)增加暑期实训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借助于合作办学企业,我们将这些企事业作为本科教育的暑期实训基地,让校内实验室得以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实习面更广,早日明确研究方向。暑期期间专门针对大三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以加强学生工程团队协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按照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一个本科生四年实践环节一般要经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工艺实习、整车拆装和调整以及毕业实习。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学生大一下组织认识实习;大二组织金工实习、大三下组织工艺实习;之后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组织暑期实训项目,有选择地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参观、实习,完善所学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大四上时组织整车实习,学生通过对整车进行拆装和调整以及检测,提高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在大四下组织毕业实习,有目的地组织到某些企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先进的设备、工艺及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常绿,吴建华,范钦满,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2):78-79.

[2]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1-72.

[3]林健.淡实施“卓越上程帅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4]龚克.关于“卓越上程帅”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作者简介:任志英(1980-),女,浙江嵊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现为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车辆专业的教师。

上一篇:小议地铁车辆段工程施工关键技术与施工管理

上一篇:车辆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