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4-09 08:48:03 浏览数:

2009年2月17日至21日,本人有幸随省委重大问题调研课题组,赴湖南的长沙、株州、湘潭、岳阳等地,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主要就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学习考察。现将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情况及考察中受到的启示梳理如下:

一、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3.01万公顷。截止2008年底,全省总人口684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60万。全省设14个地(州、市),下辖122个县(市、区)。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1156.64亿元,财政总收入1308.55亿元,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717.024L元。

2003年以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壮大重点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区域,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不断增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主要成效和特征表现为:一是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4280.2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4%。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2.2%,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省220家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3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居民增收和扩大出口等方面的贡献增大。二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控制力提升,以省属监管企业为核心的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林纸一体化、电工电器、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集群轮廓更加清晰。央企对接成效显著。2008年,全省深化央企对接合作,强调引进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有重大影响和带动效应的大企业、大项目。全年新增对接合作项目68个,其中,合同项目30个,投资总额226.5亿元。非公经济不断壮大。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252.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0%。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省工业完成投资2210.8亿元,同比增长38.2%,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个百分点。三是新型特征进一步明显。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十大优势产业保持强劲增长,实现增加值2730.4亿元,同比增长19.0%。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80.1亿元,增长22.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1109.1亿元,同比增长31.9%。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前置性审批制度,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08年全省节单位GDP能耗和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5%和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养量排放量分别削减7%和3%。

二、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做法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湖南省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 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湖南省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直26个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省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等制度。各市州都建立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州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四大班子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并在市州经委设立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 建立工作制度。湖南省重点加强了联席会议、情况调度、统计考核、督查调研等方面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办公会,加强各成员单位在新型工业化推进、督察和考核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同时还建立了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强化月调度、季小结的项目建设调度机制,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各地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制度。

3 出台发展政策。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从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强化保障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5个方面,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定出台了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等一系列业政策文件,以及鼓励和促进汽车、工程机械、信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研究承接产业转移鼓励政策。经委、发改、国资、国土、科技、人民银行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政策和部署。

4 突出推进产业集群。湖南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确定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扶持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钢铁、有色、工程机械、烟草、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电工电器、轨道交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6类优势产业,着力培育50个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出台特定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技术改造、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5 实施品牌战略。各级政府把打造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放在重要位置,重大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如株洲、湘潭等市都采取以奖代投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品牌。湘潭市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销售收入和税收达到规定标准,年终给予5—10万元的奖励。经过实地考察评估,由省认定双峰农机、嘉禾铸造产业为“湖南省农机产业基地”和“湖南省铸造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区域产业品牌。2008年,湖南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个,总数达47个,居中国西部地区第一。

6 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我省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推进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建设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先进制造业、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基地。发挥高新园区集聚作用,培育发展核心产业,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传递、重组和渗透,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不同企业、行业之间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7 突出建设工业园区。制定全省工业园区发

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核心,以省级园区为重点,县市园区为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立足项目兴园、特色立园、科技强园,重点加快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6个省级园区的建设,打造体制创新的平台、对外开放的载体、产业转移的基地。加强园区领导力量,研究解决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制,实行土地经营与资本运作并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园区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园区从“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8 加大财政投入。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南省设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重点支持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持有色产业快速发展,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有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管各类专项资金,包括省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都重点投入新型工业化建设。各市州将增加工业投入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措施,用于重大项目贷款贴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奖励补贴,针对性地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如,株洲、衡阳、娄底等市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市场运作、吸引社会投资广泛参与等模式,组建了注册资本过1亿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9 优化政务环境。湖南省直各部门大力消减行政审批,取消64项行政性收费和工商“两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15项,精简23%。监察、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大力清理整顿乱收费和不合理收费项目,广泛开展行政效能检查,为加速推进集群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长沙、株洲、常德等市积极开展“工业经济服务车”、“项目推进年”活动,转变服务工作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三、对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几点启示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化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工业发展是带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加就业的重要载体。我省工业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特殊优势,但产业链不长、集中度不高、综合实力弱,工业化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又成为制约全省加快发展的主要症结。必须抢抓中央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推进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通过考察学习,立足于贵州实际,应顺应国际工业化发展趋势,把握中国宏观政策基本走向,对推进贵州新型工业化有如下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是配强领导力量。成立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指导协调,制定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调度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各级党委政府抓工业的领导力量。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工业,党政领导要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联系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及时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部门要从大中型企业、省直有关部门、相关高等院校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懂经济、熟悉工业的中青年优秀干部充实基层领导岗位。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统筹协调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各种力量,研究制订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部门领导协调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有关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新型工业化的进展情况。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工业。大力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计划,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起点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特色优势工业。优化发展能源工业,加快建设大煤矿带小煤矿体系,推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形成,建设六盘水、毕节等地煤炭生产经营、煤电一体化基地,推进煤电及后续产业一体化;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大城乡电网统筹建设和改造力度。做强做大原材料工业,高起点实施一批煤化工和磷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项目、以铝及铝加工和钢铁为主的冶金项目。做强做优烟酒工业,做实“贵烟”和“黄果树”品牌,提升烟草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国酒茅台品牌带动作用,扶持传统名优白酒恢复发展,全力打造“贵州白酒”品牌和名优白酒产业。加快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食品产业和民族制药业,支持相关骨干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完善行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的整合与重组,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支持和推动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渗透与融合,加快建设抓好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机械整机、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通信终端、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努力形成整机带动配套的发展格局。

三是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内外结合、重点突破、协调发展”,注重以产业(产品)链的延伸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增值链和就业链。引导和促进大企业生产经营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切实加强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切实完善管理体制和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推动主业发展,推动地区间联合和投融资市场化,出台支持鼓励工业园区发展的一整套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和减费让利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引导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

五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相关科研机构改革,推动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与相关工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化基地(园区)等创新服务平台。加强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推进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在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原材料精深加工等方面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重点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提高相关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相关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和军地合作,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产业振兴和技术升级。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贵州经济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节能和节水,促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工业,重视和开发环保技术、环保产品;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加快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七是以优良环境服务新型工业化。优化政务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废、改、立”工作。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的联合审批制度。按照提前介入、联合审查、特事特办、限时办结的要求,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期办结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网络,推行“窗口一站式”和网上办公制、部门联审办公制,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实行行风评议。加强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建设,保障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破解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用地等方面制约因素,按照用地向工业倾斜的原则,保证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园区的用地。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和完善投诉机制,严厉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等违法违纪行为,着力打造“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服务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

责任编辑:田茂赢

上一篇:你想有什么样的体验

上一篇:体验传播时代的体验广告——影视短片广告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