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2-02-20 08:40:28 浏览数:

[摘 要]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展开,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其目的是通过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中深入人心。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自2005年下半年新学期起,高中区域地理开始使用新教材(《地理》必修3)教学,指导教学的课程标准也改为不同以往的新标准。目前,这个学期已经结束,通过教学实践,对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笔者体会颇多。其中,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从而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展开,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其目的是通过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中深入人心。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1、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此前,面对工业化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却而不顾环境和资源被破坏的局面,“罗马俱乐部”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认为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经济增长,即所谓的“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针对当时不顾一切发展经济和发展必须零增长这两种观点尖锐对立的局面,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如果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就能使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现在也不超过20年时间,但却已在全世界得到公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通过给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发展观念上避免走入误区,从而培养出新时代下理性、合格的公民。

2、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地理3”中,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列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5个内容标准要点和4个相应的活动建议。并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不仅在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还在于‘无论是部门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2]此外,从课标对另两条标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解读可以看出,另两条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条标准的基础,也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的,其潜台词依旧是可持续发展。

在新教材中,其主干内容第二、三、四章的标题分别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讲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颇有意味的是教材将“区域经济发展”置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之后),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应该协调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殷切”要求。

二、怎样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从上文的分析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标要求的问题。我认为,这需要我们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面展开。

1、转换教学思路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区域的地理知识为目标,这与新课标所追求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大相径庭。从教学思路上讲,贯彻新课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为教授死板区域地理知识而展开教学的思路,代之以使学生学会注意和发现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出区域未来良性发展方案的新思路。研究一个区域,尽管我们仍然需要了解这个区域的地理条件或地理状况,收集该区域的相关地理信息,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们只是为分析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和发展方向服务的背景和前提而已。也就是说,了解区域地理知识不再是我们的目标,利用这些了解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新思路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第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第二步,比较区域差异,找出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限制因素以及主要的人地矛盾;第三步,就如何发挥优势,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因地制宜地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在目前这大幅度转换教学思路的过渡阶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时刻警惕以往旧教学思路对教学的惯性影响。以新教材第2页“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图为例,在引导学生分析该图时,从该图得出的所有结论,无论是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还是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是通过察看地图,结合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经分析得出的,而不应该是通过对以往长江三角洲学习时所获得的地理知识的回忆而得出的。同样,对于一幅未标明区域名称的地图来说,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中的经纬度先确定该图是哪一地理区域,然后再回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来进行区域地理分析,那就是错误的,就是原来的旧教学思路的体现,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更新教学内容

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分析、解决问题,也离不开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使学生获取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

我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资料和图表的能力是这种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要内容。

下面就是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图学习收集地理信息方法的一个较好例证:

利用新教材第2页“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图,我向学生们教授了通过地图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即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地图进行分析以获取地理信息。自然地理方面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地条件、水文(河流与湖泊)、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方面包括:农业、工业、商贸、交通、城市、人口等。

(1)自然地理方面:①地理位置: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可知本区域基本上位于北纬30度到32度之间,东临东海,是长江的入海口。②气候:通过图上所画的1000毫米和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14℃、16℃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点其实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方面也可以推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土地条件:从地形上看本区域为平原,属长江入海冲积成的三角洲。④水文:从图上还可以看出,本区域河流湖泊较多,结合地形和气候因素可以推出本区域必然水网稠密。⑤自然资源:本区域的自然资源应该是相对贫乏的,这可以从本区域的地形以及冲积三角洲的地质特点中推导出来。

(2)人文地理方面:①农业:基于前面分析出的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特征,可知本区域水热条件良好,农业发展的基础好,适于种植水稻、棉花、茶叶、油菜等农作物。但由于水网密布,不适合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②交通、人口、城市、商贸:基于本区域所处的沿海航线中枢和长江入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再加上平原地形容易筑路及农业基础好等各方面条件,尽管图上未画出公路、铁路线,但仍可知本区域必然交通发达;从气候、地形、交通、农业条件均良好方面足以推导出本区域人口众多、大小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商贸发展水平高的结论。③科技、工业:通过前面的分析又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本区域应该具有相当的科技基础,应该高校、研究机构众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适合于输入原材料发展重工业,良好的农业基础和本地市场因素有助于发展轻工业,而科技水平较高又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条件。

综合前述分析,还可知制约本区域发展的不利因素必然有:(1)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压力大。(2)交通容易不堪重负。(3)自然资源匮乏,依赖从其它地区输入。(4)城市化发展快,统筹规划的任务较重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找出了本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使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区域发展方向有了前提和基础。

3、改变教学方法

如果说转换教学思路是构筑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战略问题,则改变教学方法就是构筑这种新教学模式的战术问题。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是堪与转换教学思路相提并论的重要一环。

笔者认为,案例式教学是构筑这种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方法或方式。因为,要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法凭空完成,必须以案例为载体进行。

关于案例式教学,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1)出示案例的目的最好是为了探究。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我认为应把案例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如果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则案例就是这种教学形式要探究的对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以教材中的案例为根本,适当引入兼具乡土性、时代性的案例。教材中的案例是教材的编写者经过精挑细选、深思熟虑后列入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案例式教学应首先以教材的案例为根本。

当然,以教材中的案例为根本并不妨碍教师适当引入兼具乡土性、时代性的案例。

案例的乡土性是指案例发生在学生所居住的地方,这样的案例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少会有耳闻,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亲切、距离近,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花都汽车城所代表的本地产业布局、珠三角的民工荒问题等等。

案例的时代性是指案例是最近所发生的。例如今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事件是否会影响产业转移、泛珠三角合作论坛所体现的区域联系与差异等等。

(3)案例的呈现形式最好形象、生动。

我一贯坚持以多媒体投影方式呈现案例,并且图文并茂,甚至经常向学生展示视频,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研究小组著.“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载于麦曦、邱才训主编,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成果选编.

[2] 丛书编委会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地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麦曦总主编、许少星主编.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广州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徐玉群,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教师.

上一篇:浅析水源地水环境的水质调查与评价方法

上一篇:靓丽的北陲绿色明珠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