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小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策初探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4:44 浏览数:

摘 要: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现代教育宗旨。但是,当前在许多农村小学中,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弱势群体,他们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小学教师的任务。

关键词: 小学生 弱势群体 教育对策

当前小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弱势群体“特别辅导”;可以在生活上给予弱势群体多一些关爱。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提高他们群体生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动力,消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这些因不同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克服缺点,弥补不足,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健康成长。

一、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现状及对策分析

1.对义务教育地位的认识。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施义务教育,让义务教育对象在法律面前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但体现国家的教育政策的合理性,而且反映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表明国家实施法律的公正性,显示国家的物质、精神和政治三种文明的程度和国家民主化的水平。我国的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强制实施的教育,它有《义务教育法》作为法律依据和保障,除了依法实施的强制性之外,更应该体现其在法律框架内的全面性、公平性、均衡性、民主性和义务性。即不分民族、种族、性别,也不受地域、家庭出身和贫富的因素的制约,均有依法享受由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的权利,对中国公民来说,这种权利与生俱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剥夺。

2.我国国情现状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和实在性。由于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对象的全方位性,是国民教育中最普遍最全面的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教育基础基本设施且不足,义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更是单薄。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事实上也很难平衡),教育内部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加上我国在对待人群阶层利益上一直存在的政策偏差、歧视和不完善,缺乏人性、均衡、公平和民主发展的机制,客观上形成了各阶层无法均衡享受义务教育权利、接受应有的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也就是说,经济的相对落后和政策缺陷成因,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中,农村小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

二、帮助农村小学生弱势群体的方法对策

弱势小学生群体,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行为习惯相对较差。他们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农村弱势小学生群体教育难”的热点问题。

我校学生于得智自小患病,由于医治不及时,留下后遗症,造成智力严重衰退,学习十分困难,生活自理能力差。我曾问过其他同学,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对她没有任何评价,好像在同学们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她的存在,在同学们的眼里,她甚至就是多余的。刘盼盼的母亲患精神分裂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卑心理日益明显,性格十分内向,独来独往,从不接近人群,很少发言,缺少激情与活力,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以上例子反映了农村弱势小学生群体存在的共同问题。与以上个案同类的学生在农村学校中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

(1)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落后,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在家由祖辈代养,而祖辈与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较大,缺少心灵的沟通,他们以为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方式,殊不知,这种关爱成了过分溺爱。

(2)少数孩子因疾病未得到有效医治,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学习吃力,基础较差,特别是理解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不与人交往,在其他同学心目中成了“多余人”。

(3)对于父母双亡、离异、单亲或特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亲情和幸福从来只是奢望,他们有梦想却总是寸步难行,想要得到的得不到,这导致他们形成了孤僻、冷漠、寡言的性格。

(4)先天或后天残疾的孩子因为自身的缺陷,缺少勇气和信心,内心灵自卑。能做好的事不敢放手做,害怕别人笑话,即便成功了,也并不以此为乐。

(5)性格怪僻、行为偏激、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由于自己“不出色”,被部分同学讨厌,反而会增强自我表现欲望。于是,他们选择了极端化、恶性化的表现方式,以此引人注目,获得精神的愉悦。

推进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素质着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要切实做好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改革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鉴于农村小学经费困难、理论容易实践难的现状,必须以校为本,创建一套适应这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新理论。可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农村小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教育对策

小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学校对这些来自不利环境中的学生应根据其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确保他们在思想道德、学习、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建立管理机制,制订人性化的教育计划。学校应成立“弱势群体教育监控室”,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包括对弱势群体建立相应的个人档案,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帮扶教育计划。

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弱势群体在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授挫折、适应环境、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有一部分还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学校要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谈心、讲座、辅导等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渗透,旁敲侧击。

3.注重同学融洽相处。弱势群体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形象,最怕被孤立。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做好协调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形成,让他们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4.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弱势群体往往在情感上得不到交流,他们有话说不出,需要沟通找不到对象。教师必须用无私的爱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交心谈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加以鼓励和鞭策,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信心。

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从教育现状看,只有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上一篇:从社会学视角谈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策略

上一篇: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重视弱势群体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