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工匠精神”在“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教学中的培养探讨

发布时间:2021-07-08 08:47:19 浏览数:

【摘 要】我国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必须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推动,而这种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在于教师自我精神的转变及内化吸收,再将其贯穿应用于本科教育的每一环节,尤其是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本文以盐城工学院汽车类专业课程“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的教学活动为例,探讨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汽车排放控制;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F407.471-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4-018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4.081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of artisan spirit in the teaching of automotive exhaust pollution and control

FAN Yong-sheng YAN Jun XIONG Yong-lian CHEN Yu-wei HOU Quan-hui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To realize the great revival of Chinese dream,our country must transform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nation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which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with artisan spirit to push forward.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First,it l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self-spirit of teachers, and then it applies to every link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especially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of the engineering major.Taking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utomotive exhaust pollution and control in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of the teacher’s own artisan spiri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Artisan spirit;Vehicle emission control;Something plus internet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与气候问题使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汽车排放控制的新技术亦处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因此,“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作为汽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其内容也在不断拓展补充,其宗旨在使学生掌握有害排放物在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影响因素,掌握其生成和变化规律,为降低有害排放物而找到适当的控制和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内燃机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思维引导方式。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实现专业课程“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成为应用本科高校面临的现实任务,亦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潜心思考的问题。

应用本科高校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应是“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彰显[1]。“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新时代各领域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必需的内在精神需求[2]。目前,在应用本科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进度的安排、考核方式的实施均较为传统,且多年一成不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实用“学”、创新“学”,以及教师引导“学”,并将理论“学”与实践“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时代“工匠精神”潜心研究思考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盐城工学院为对象,具体到“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课程,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教师自我精神的培养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汽车产业是盐城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盐城工学院作为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以及培养和输出实用性人才有着天然的使命。近期,国家颁布的汽车燃油限值和国五、国六排放标准,对传统汽车的产销设立了更高的技术门槛,汽车产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因此,“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制定实用的教学标准,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校教師首先应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心态,以及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身处“互联网+”时代,很多有关汽车排放的专业知识,已变成常识或者是通过手机终端很容易获取的咨询,因此,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时,我们已经从讲授者蜕变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对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引导拓展式的。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促使我们对自身职业要求的提高。我们专门成立了汽车排放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定期组织网络资源获取和多媒体技术运营等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的汽车企业保持密切协作联系,利用假期时间,教师亲自参加企业的发动机生产、制造、试验等工作,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消化吸收,并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如书本知识缺乏对混动车型的排放控制技术以及相关试验方法的描述分析,正是通过教师的企业实训得以补充;再如书本知识重点讲授化油器的汽油机,而现在针对化油器的汽油机排放技术已完全过时。因此,要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时时更新教学知识、方法及理念。

2 专心钻研,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高校教师针对每个学生都凝神聚力、差别化传授知识的职业品质。我们通过建立汽车排放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并通过设计推送消息和小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待汽车排放专业知识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开发人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其实,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趣味性,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挖掘、运用和表达。并且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应使教学的方法、考核的方式等有所差别。

在课程教学初期,我们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兴趣,以“身边的汽车排气污染”为主题进行调研活动,制作一些简易装置,分析周围环境对汽车排气影响,以及汽车排气对环境的危害,通过提交调查小结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这样可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汽车排放规律同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一阶段学生对排气污染规律的理解还较为浅显,调研的结果也不够深入,提交的调研小结还很稚嫩,但是初步培养了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课程教学的中期,涉及到具体的发动机机内净化技术、机外净化技术讲解时,一方面通过制作动画演示,并在课后利用微信进行知识推送巩固,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工厂的拆解、安装实训,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课程教学的终了阶段,在进行课程考试的同时,设计了“节能减排大赛”,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参加,提交相应设计或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补充加分项,并设立一定的奖项用以奖励优秀的作品。因此,每一门课程只要教育者潜心研究,一定能做到精益求精。

3 术业专攻,活力创新

《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提出“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对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教学、对话教学、反思教学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不同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给予教师授课的指导方向[3]。但是传统的“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已经不能实现“授人以渔”的美好愿望,而杜威提出新“三个中心”(经验、活动、中心)与之形成了对比[4]。

具体而言,“经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经验,包括对污染物测试技术及控制技术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的接受消化,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呈现或传授方式的理解总结,两者不可偏废;“活动”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替代,我们在课程讲授和学习过程中,设计了社会调研、微信互动竞猜、节能减排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将受专业知识启发的所思所想,通过各类活动表达出来,通过活动表现可以检验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研究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及愿望,为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传统的教学过程均是以“课堂”为中心,忽视或不太重视“课后”这个中心,我们的课程教学以“两个中心,两手都要抓”为宗旨,以课后网络课堂“天空之气”在线学习或微信答题得分等当下流行的“互聯网+”方式进行课后作业。实质上“三个中心”的变化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激活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把师生的潜力结合起来,来追求成效的合力,真正实现“术业专攻,活力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亦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本科高校要跳出传统模式,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主动对接本地产业,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亲身实践;同时,在课堂和课后分别研究和运用相适应的新教学方法,并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自觉性,提倡师生互动学习,在新时期为社会发展孕育出实现“中国梦”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6):180-184.

[2]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 2016,(10):36-40.

[3]陈玉炜,熊永莲,徐进,樊永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视界,2017,(19):100-100.

[4]朱加元,万建明.试论杜威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07,(7):95-96.

上一篇:小型手扶式马铃薯捡拾机设计与研究

上一篇:群蟒潜行

相关范文